职场资讯 > 新闻资讯 > 历经4年建设,太湖隧道即将迎来通车的激动时刻!

历经4年建设,太湖隧道即将迎来通车的激动时刻!

历经4年建设,太湖隧道即将迎来通车的激动时刻!

12月28日下午,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工程顺利通过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组织的交工验收。这意味着,无锡史上最大的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国内最长湖底隧道全面交工。

大功告成,历经4个汛期建成国内最长湖底隧道

作为苏锡常南部高速最关键节点工程的太湖隧道,规划建设之初就受到万众瞩目。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确定的支撑“三大战略”发展的地方高速公路,是江苏省“十五射六纵十横”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十五射”的组成部分,也是沪宁间的第二条高速公路通道。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起自常州武进的前黄枢纽,向东南经无锡马山,穿越太湖梅梁湖,至南泉枢纽接上环太湖高速公路,路线全长43.9公里,无锡段22.43公里。太湖隧道作为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全长10.79公里。双向6车道,净宽40.6米,净高7.25米,中间设4.5米宽的管廊。

湖中围堰明挖,建设规模浩大,光钢筋用量就达33万吨,混凝土浇筑达200余万方,打设钢板(管)桩围堰总长4.2万米,基坑土方的开挖量达1000万方,用于填路基400万方,用于回填600万方。

太湖隧道埋在湖底下2米至3米,深的部分有4米,1.4公里长围堰和基坑位于湖底8米至15米深厚淤泥中,施工技术复杂。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曾说,太湖隧道“围堰明挖法”的工序特别多,施工组织非常困难。

历经4个汛期,1400多个日日夜夜,3500余名工人参与湖底修隧道攻坚战,逐步完成首节底板浇筑、首节顶板浇筑、首次回水作业、隧道围堰合龙、底板贯通、顶板封闭等重要节点,而今终于大功告成。

匠心独具,打造“滴水不漏”安全隧道

“我们打造的是‘滴水不漏’的太湖隧道。”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夏文俊介绍,在原材料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下了“狠功夫”,从施工工艺到后期运维,确保工程质量。

就拿“用料考究”来说,为了提高骨料界面的粘接强度,工程选用的碎石,在进仓之前全部要洗得“干干净净”,把含泥量控制在0.7%,泥块含量控制在0.3%。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季高温期,在混凝土中加入片冰,并使用地下冷却水拌和,将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28摄氏度,再加上高效抗裂剂,可以高效减少混凝土温升、温降及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

隧道设计时在两侧通行孔之间增加了一个管廊,万一发生危险,这个管廊的下部为专用的逃生通道,管廊上部为排烟风道,与风塔和风亭连接,当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时,人可以通过专用通道逃生,有害烟气可以通过专用风道和风塔风亭排出。

中铁四局太湖隧道项目经理介绍,施工过程中,通过有效缩短钢板桩围堰长度,减少了对太湖水域的阻水长度,既满足湖水流通径流宽度又预防蓝藻滋生;从生态监控入手,在围堰周边布设了4个水环境监测点,定期抽取水样到监测站房进行化验,实时对水体的氨氮、总磷、总氮等含量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做好预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回填土方时,使用湖中开挖土方进行回填,严禁外来土方进入湖域。

“聪明”隧道,营造太湖水域高颜值新地标

12月7日,无锡日报视频号一条探班太湖隧道“星空顶”短视频,刷爆了锡城朋友圈。这就是太湖隧道“智慧隧道”内容之一。而像这样的“星空顶”——LED可变景观带,整个隧道顶部交替设置有三处,“蓝天白云”和“夜晚星空”,不仅美观,还能有效缓解驾驶员长时间在密闭空间中行车的紧张和压抑情绪。

通车前夕,记者的采访车提前体验了一把“悠然湖底行”,出乎意料的是,车辆行驶在隧道里,时速80公里,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抬头可见星空顶,两侧隧道壁上装饰着“蓝黄绿”三色“腰线”,空气湿润清新,却感受不到雾气,沉浸其中,已然忘记车辆已达到太湖深处。其实,这三种色带装饰元素也大有讲究,采用几何渐变条带衔接宛如飘带,能有效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感。

据悉,隧道内不仅支持5G北斗导航,地下还铺设了专用光纤,可回看行车轨迹。建成后,隧道内设置的路网衔接诱导系统可对拥堵状态下的交通流进行合理调配,实现区域路网交通有效疏导。

未通先“火”,这个词用来形容太湖隧道再贴切不过了。除了火遍朋友圈的“星空顶”,太湖隧道早已凭借其“颜值”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结合太湖天水一色、延绵无边的山水轮廓,灵感来自诗人唐寅“太湖西岸景萧疏,竹外山旋碧玉螺” 和苏轼“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的诗句,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太湖隧道马山、南泉两侧的出风口,设计成为 “碧玉螺”及 “画舫”造型的风亭并加以亮化,让两个风亭完美呈现在万顷绿波之间,打造梅梁湖水域两个新地标,营造太湖无锡水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太湖隧道通车后,将实现与苏锡常三市的高速公路环线直接连通,有效缓解沪宁高速无锡、苏州段的交通压力,对促进苏锡常城市建设以及长三角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徐兢辉、孙倩茹、周晓方)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