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商业建筑&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
QUESTION:
大型综合类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建筑师讨论“现代性”的前沿阵地,也是提供市民消费、娱乐和交友空间的基础设施。请问您怎么看待大型商业空间的呢?
特定的空间形态对应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体现着特定阶段的生产关系。伴随社会文明整体世俗化的进程,商业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替补或蚕食了宗教场所和市民中心等传统的公共空间。这些烟火气的城市生活空间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精神和文化空间,但更具有基层的活力和市场的敏感。与其说新商业空间是建筑设计创新的结果,不如说是新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催化剂和试验场。很多概念和词汇更直接来自商业建筑领域。
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例,与单一功能的建筑相比,它是多种城市和商业功能混合杂交的产物,内容高度复合,建筑尺度超大,本质上是一座微缩的城市。其要旨在于建立不同功能之间的协同关联,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集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之间”的空间。这种计白当黑的文化是我们所熟悉的,而不那么熟悉的是其中的功能机制。综合体里的“之间”往往就是商业空间,或者说公共空间化的商业空间,再具体说就是内部的城市空间系统。这种融合的类型创新也为其它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参照和认识视角。比如,作为一种模式和原理,综合体在不同的建筑类型里可以有广泛的应用;作为对比和参照,城市综合体的经验和问题可以反哺综合城市空间的理解和研究。
耐人寻味的是,包括城市综合体在内的大型商业空间并不自带城市的名义,也不是天生反城市, 而是“后城市”的,准确说是“后古典城市”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一直没有放弃理想和停止努力,希望把这些片段式的空间重新纳入城市。而城市的有机性是否能够被“设计”出来,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问题。
再以“场景”为例 ,看看场所观念的演变。从房屋到建筑,由实体而空间,再从抽象的空间转向特定的场所,我们对建筑的认识是渐进的,每次都向我们所认为的本质进一步靠拢,人的主体因素更凸显一些。长期以来,场所营造似乎都是一个建筑设计的理论终点,而场景的出现又把它推进了半步,却也可能是真理再向前了一步。
场景在今天是一个商业化再生的词汇,广泛出现在各类设计之中,在建筑设计中也俨然成为场所的替代和升级。场所与场景一字之差,但内涵不同。场所与场所精神相关联,强调原真和特殊性,关乎记忆,历久弥新。场景则是行为与场合的关联。如果用传统的空间表述,场所如同剧场,场景则是舞台上的情景互动。实景剧把场所和场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如果用流行的商业表述,是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通过场景发现需求,创造场景满足需求,进而再繁衍新的需求和价值。
场所贵在连续,场景重在出新。场所营造与场景营造,一静一动,一慢一快,可以相辅相成。提出“快场景、慢场所”即是基于这个认知。加入场景思考的场所营造不再静态和抽象,植根场所的场景营造也有真实的文脉加持。移动互联时代的空间赋能,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叠加互动,为场所和场景的共同营造打开广阔的空间。面对几乎无限的未来可能性,实体场所的进化显得非常滞后,但这未必不好,可能恰是建筑的价值所在。
城市空间内各种事物之间关联不断被重新建构,边缘渐趋模糊,建筑师工作内容的演变也同步于这个趋势。从以往依靠明确的任务书,到参与项目策划,再到融入运营策略,直至提出价值创意,从静态的建造设计转向动态的事件运营,从抽象的物理空间转向具体的体验叙事,所谓跨界设计实践更像是向建筑师原始角色的回归,其中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商业建筑设计实践。
不同于追求永恒和经典的传统建筑观念,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变化是常态。一个好的商业建筑应该是一个韧性空间,要保持生命力就要适应乃至主动迎接和引导变化,这要求建筑具有基本的合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是一个“健康的”建筑。这也意味着它具有被改造和更新的潜力和基础,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更具有可持续性。归根到底,这应该是一个尊重常识的建筑,而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奇观。
7267
2024-02-21
9173
2021-07-07
1273
2022-11-04
7874
2023-11-07
6232
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