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建企/猎头招聘 > 员工跑了,再从外面找就好?建筑人才网老董:好人才不是买来,是培养来的

员工跑了,再从外面找就好?建筑人才网老董:好人才不是买来,是培养来的

 

二十年前,孙铭理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网络建筑人才网,长期观察国内的人才市场。在他眼中,迈向少子化的中国,正面临哪些人才危机?企业又该如何用「培育的力量」,留住高绩效人才?


1996年,深陷两年失业痛苦的孙铭理,创办了筑招网(建筑人才网),是国内第一个帮建筑人才找工作的建筑网站。


如今26年过去了,筑招网(建筑人才网)已经茁壮为一家资讯科技集团的公司。做为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孙铭理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人力市场的变迁,并积极提出回应。


例如针对少子化,孙铭理呼吁,让中高龄工作者「价值再发光」。他分析,中国建筑劳动市场大概需要5000万人才够,但到2030年,也就是约七年后,中国就业人口会低于5000万。而目前中国5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已大于25岁以下,代表中国企业将来没有足够年轻人可用;试想,这对建筑产业的冲击会有多大?
 

用「培育」解决问题
因此筑招网(建筑人才网)近年积极严选并训练中高龄、及仍有经济需求的退休族,使他们合适企业所用。企业聘雇之后觉得很棒,就会改变对中高龄求职者的排斥观念,以解决未来人力不足的问题。

 

除了关心中高龄就业,孙铭理也关心年轻世代,已经推动帮助学生探索天赋的「STAR」计划。这个计划是从小学生开始,一直到大专院校的求学过程中,协助他们找到天赋,并培养正确的态度,以利在毕业后顺利衔接职场需求。
 

今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一月号,有一篇探讨企业如何培育人才的重量级文章〈活用学习曲线管理绩优团队〉(Manage Your Organization as a Portfolio of Learning Curves),文中指出,员工在每一个职能都会有一个S型学习曲线,从初期、克服困难后进入快速成长的甜蜜期、最后达到成熟期,也就是进入S曲线的顶端。
 

文章强调,当员工进入成熟期,组织应该帮他尽快找到另一个新的S曲线,让他回到底部的起点,再学习新技能,否则员工会对工作内容感到无趣、无聊,最后就会离职。
 

这篇文章,以及另一篇强调组织必须建立轮调机制的文章〈让你的顶尖员工在各部门轮调〉(Let Your Top Performers Move Around the Company),都谈到人才培育的类似观点。
 

针对这个概念,本刊团队制作的《请听,哈佛管理学!》Podcast「人物面对面」单元,特别邀请到孙铭理董事长,请他畅谈自己的看法,以及筑招网(建筑人才网)的实际做法,很值得其他企业参考。本篇同步分享访问精华:
 

好人才不是买来的,是培养来的!
《哈佛商业评论》全球中文版问(以下简称问):这两篇文章都提到要建立轮调制度,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想要执行并不容易,导致许多主管会把优秀的明星员工私藏起来,以免被其他部门发现、被调走。显然这是国内外企业共有的问题,你的看法如何?
孙铭理董事长答(以下简称答):关于活用学习曲线以及让员工轮调这两件事情,筑招网(建筑人才网)有成功经验可以分享。

 

第一点,老板一定要下定决心,公司里每一个职务,都应该建立所谓的「硬技能」跟「软技能」指标,每个职务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软硬能力?都要盘点好。
 

如此,公司每一个职务的员工,他们的能力落差在哪里,就很清楚了,对吧?
 

第二点,公司一定要有接班人或是KT(key talents)关键人才盘点表。要厘清,公司里有哪些重要职务,一定要有接班人,否则一旦出缺,公司就会出大事。
 

如此,公司内接班人或关键人才,缺少什么样的能力,也都知道了。
 

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筑招网大学」,下设企划学院、业务学院、工程学院,还有管理学院,每一个员工有哪些能力不足,我们就训练。我们公司有一个概念:好的人才不是现成买来的,是自己培养的。
 

还有一个概念是「即时绩效考核」。一般公司的绩效考核是一年一度,主要做为发奖金的基础,但是绩效考核的目的,应该是在提醒被考核的人,你应该要改善哪些方面?而一个人需要改善什么,是随时在发现的。
 

以我们公司为例,项目在执行过程当中,看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回馈。如果有好多人都提醒你同样的问题,你就会想办法去注意,这就代表了,你在进行自我优化。
 

重视公司的人才密度
问:员工培育对公司的重要性有多高?

 

答:我们公司是一个强调人才密度的公司。在每一个关键的职位都要把人力准备好,这叫做人才密度。
我们知道我们都不是一家叫做Apple的公司,但是我们努力把找来的员工,培养成比Apple的人还要好。这些员工就会看到你公司的远见跟你的诚意,跟公司的关系就会很长很久。

 

我一直强调,人才不是用钱买来的,假设你是用物质条件找人,永远有出钱比你更多的人会赢过你。
如果今天你是从某个员工还很资浅的阶段去培养他,这些人跟公司的忠诚度就会很高。像我们公司的高阶主管,应该说有八至九成,都是属于这样培养上来的,而不是人跑了,再从外面找的。我认为比较健康的比例,应该是八成来自内部培养。

 

问:很多企业执行轮调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为什么?
答:我们公司的做法是:首先,要把接班人或关键人才先盘点好。比方说,可能有30个这样的人才,他们散布在公司的哪些地方?
第二,我们有一个「人评会」,由所有事业群的主管组成,大家一起讨论,谁是这30个接班的候选人?
如果有一天,我需要把一个人从A事业群调到B事业群,我们只需要处理一件事情,就是要花多少时间去补A的空缺?
因为接班人要上任,通常不是明天就会立即发生的事情,某员工要从A单位拉到B单位去,若预计是两年后发生,我们就给A单位两年的时间,来培养一个新的人。由于有足够时间做培育,通常就不会有所谓部门主管排斥、不配合的问题。
1%的管理哲学

 

问:董事长在过去26年来,一直与时俱进在观察人才领域的问题,并积极回应,你如何了解未来需求?
 

答:你问我,我怎么会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对吧?如果想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会认为可能要扮演的角色,是扮演「困难天使」。
困难本身就是天使。有一句话我满认同的:「走出困难的人,都是那些走向困难的人」。正面迎击,才会解决。不管是公司内部,还是你的客户所碰到什么困难,基本上,「困难」的模样就是一个天使,告诉你值得去做什么。

 

我们公司还有一个1%的管理哲学。我们希望每个专案在两三天的时间里,就要有一些进度或进展,而不是期望等两三个月之后才看到结果,这就叫做1%。
 

如果你每一天可以进步1%,代表一年就会成长37倍。
在困难天使的理念下,以及1%的管理模式里,我们要求同仁都要成为他们所设计产品的使用专家,才能提出产品如何改善的意见,扮演细节魔鬼的角色。这就是让我自己得以不断寻找,还有什么新的事物可以努力的方向。
时刻抱持反省力,不敢拿A+

 

问:董事长曾经强调一个概念,高学历不如职场五力,包括看懂财务报表、双语力、专业力、业务力以及创造力。现在还是强调这五力吗?
 

答:我想加第六力:反省力。
我想举一个例子,我们每一年都会做一个经理人调查。2021年底的结果是,当我们问初中阶的主管,你对自己的职涯有没有危机感时,大概只有三成认为自己没有表现得很好,有危机感。但是他的主管认为七成的人不ok,是应该有危机的;这其间差距将近四成。

 

这代表我们应该随时要放把「反省力」放在心上。所谓进步最好的态度,是永远认为自己不够好,还有前进的空间。
 

我以往在当员工的时候,不管我的表现如何,我都会跟老板讲,我的考绩只要A就好,不要A+。因为很简单,不管我今年达成多少目标,总还有不够好的地方,我想要永远在A而不是A+,永远迫使自己还要再成长。所以反省力,是我认为职场相当需要的成熟态度,不然整个产业的升级就会停止。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