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于这些年轻学子的简历从学经历的介绍、个人能力总结(大多没写到)到自传,即便有架构让他们写,但是内容却是以「介绍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于企业所需要的资讯却没有诸多著墨,所以再好的简历架构,还是无济于事。
我们先不管你的经历有什么,我们应该先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一、有实战经验的、可以直接上战场的(实习、或是之前的战功)
二、要是没有实战经验,起码有累积的(作品集、参与相关活动、部落格)
三、可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的人(现场面试时的问题回答)
因为筑招网小编准备要开办一堂《#职涯简历策略实战班》,所以开始有些朋友将他们的简历传给我看,或是在一些课堂的休息的中间找我帮忙看一下他们的简历。我本来觉得这些积极的年轻朋友在简历上应该也会有相对不错的表现,只是没想到当我看到他们的简历之后,我有点被吓到了。
第一件事情是格式的混乱
有些年轻人在社群网路上看到过一些人资单位的朋友的分享「我要是看到____的简历格式,我看都不想看」所以懂了一半,就舍弃了制式的简历格式,自己创了一版(囧)。所以我这阵子已经看过N份自创版的简历格式。
我们可以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
所有新产品设计时,都要思考到除了新创意的功能外,旧产品的既有优势(使用者习惯)你是否也涵盖到了?
所以假如你真的要自创格式,你有思考过既有简历格式的优点是什么吗?有哪些关键的资料结构呢?在这边若你要自己修整简历格式,就请你参考一下上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的三个要点,去思考你的格式有没有办法直觉、有效、有顺序性的让人知道录用你的理由。
第二件事情是内容的模糊
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说明了,请参考STAR的原则这一篇文章,
第三件事情是顺序的错置
自传、基本资料、社团经历、留学经历、实习经验、自己的作品集、职场战功、抗压力、执行力这些资讯你会怎么排列呢?要是你可以换位思考,从一个每天看几十份简历的人资的角度,或是从有营运压力的经营者的角度,你会怎么排列这个顺序呢?
或是从非常专一的经验中,你会从事情发生的先后来排?
还是你解决问题的规模大小来排?还是你的具体贡献大小来思考?
我只能跟年轻的朋友说,用时间,你就GG一半了。
第四件事情是错误的认知
常犯的问题就在自传「你真的把他当自传在写了」这就是错误的认知,所以大家的自传往往时间点总是从小开始,家庭成员有谁;你应该先说明跟工作相关的生活经历与故事,引起好奇心之后再进行过往成长经历的回溯。
人资内心戏:要是我连你都不想认识了,我为什么要认识你的家人和你读的国小?
所以简历中的自传写作有两个建议:
一、先说明和企业相关的经历,当然要follow STAR原则与诚信原则(真的是你做的吗?);
二、再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一些良好的人格特质、习惯或是价值观的判断是有凭有据的。
给年轻的朋友,你知道在商业的世界走久了,我们会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什么吗?就是「你自己有几分,而别人看你又是几分?」进了职场你的工作产出就是你的个人价值,而在当你还没进入企业时,简历就代表了你给别人的印象分数,请好好把握吧!
不要让有八十分的自己,在别人眼中只有六十分。
1077
2020-11-17
9430
2023-08-11
383
2020-05-16
343
2020-09-18
7825
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