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离职」(Quiet quitting),也有人翻译在职离职、安静辞职,指「仅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工作态度,是2022年自美国兴起、新世代工作者很热门的职场关键字,当办公室出现有「安静离职」心态的员工该怎么办呢?此外,你是否知道除了员工之外,主管和雇主近年也出现了「安静开除」的状况?筑招网小编带您了解这些职场热议字!
「安静离职」英文是Quiet quitting,也有人翻译为在职离职,是近期在欧美职场中爆红的职场关键字。
「安静离职」不是默默离职的意思,而是「只完成工作的最低需求,不多也不少」,对于生活与工作平衡有重新的定义。在Z世代+ 新冠疫情,交互作用之下让这个名词迅速走红美国,成为今年上班族最热门的关键字。抖音(TikTok)上光是标注「Quiet quitting」热门标签的短影片,就出现超过350万次、影片点击率合计迅速突破1700万。
《华尔街日报》在〈「安静辞职」大火,美国年轻人也要「躺平」?〉报导中指出,美国的「Z世代」年轻职场工作者开始出现明确拒绝「工作狂文化」(hustle culture)的现象,他们不再积极争取成绩、升等,反而只专注在完成核心工作,甚至会拒绝自己职务范畴以外的额外工作安排,包括在晚上、周末额外加班、回复电子邮件等等。
外媒指出,请不要误会「安静离职」、「在职离职」就是怠忽职守,奉行这种工作心态的工作者仍会兢兢业业的完成本份工作,只是比起升迁、功臣名就,他们会更优先考量工作以外的生活,不想将人生全部压注在工作上。
「在职离职」最早是由经济学家Mark Boldger在2009年委内瑞拉的经济研讨会上提出,而真正引发大众讨论的关键,是因为一位工程师在TikTok上发布的影片,影片中,24岁的Zaid Khan解释了什么是「在职离职」。他说:「『在职离职』不是辞职,你仍然完成工作,只是工作不再等于生活,并且更专注于照顾自己和工作之外的生活。」
此外根据《ResumeBuilder.com》在今年8月对1000名劳工的意见调查,显示有21%的美国劳动者正处于「安静离职」的状态,同时有10%的员工明确表示:目前在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远比6个月前更少。
新冠肺炎的全球疫情也加剧了此种工作者心态,远距工作和停班、调整工时等措施都让员工多了喘息机会,得以好好思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并且因疫后全球经济受冲击,不少工作者对于「转职跳槽」的意愿,转为观望、骑驴找马,甚至干脆「原职躺平」。
同样的概念其实不只出现在欧美职场,早在2021年起,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就兴起「反抗高工时、拒绝艰苦工作时间」的概念,当时被称为「躺平」的概念出现,很快的就被新生代的工作者所接纳。
「安静离职」目前的趋势在全球均逐渐升温,长久来看会对劳工生产率造成一定的压力,许多调查报告都显示成因和「新冠肺炎」有非常大的关系,劳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焦虑、失望,对职涯未来感到茫然,都是「安静离职」的催化剂。
如果雇主或主管担心团队出现「安静离职」的状况,或许应该先自省,是否让员工负担超载的工作?(如在休假还必须加班处理公事、回覆电邮或是无止尽的会议、简报、提案等等)。
一位网友在筑招网论坛提问,表示遇到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不会主动思考的被动型员工:
最近刚接下一个团队,大部分的同事都很有冲劲,会主动提出想法,就算不交代事项也能够自行完成份内工作,甚至主动找到改善产品的方向。但其中一个下属,很少发言,也不太会主动提出想法,只做些routine的工作事项,好像也没有什么灵魂在做事,像是请他查看数据,也不会针对数据解读,只会说这个月下滑,但问他下滑原因为何,他才会再继续思考。
软件及网络工程相关业匿名(36-40岁)
最近看网络文章才发现这种员工好像越来越多,甚至有个专有名词叫「在职离职」(Quiet Quitting),意思是放弃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只做份内的事,能交差就好,虽然是在职的身分,但却像要离职的人一样,好像是疫情后即时享乐的环境影响下,也越来越多这样心态的上班族。
因此想请问各位前辈,现在职场上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多这样的员工?以及遇到这种「在职离职」的下属大家会怎么处理呢?
如前段所述,许多不同产业的公司都在疫情后不约而同的遇上员工「在职离职」的心态,甚至开始冲击团队气氛,导致许多管理议题,而我们也可以在《职涯诊所》的网友回答中发现一些应对作法:
有网友表示「团队中分工迥异,有人负责带头冲锋、有人负责打杂庶务,只要能找到彼此适合配合的方式,维持公司、部门稳定即可,」他更进一步举例「部门里有一位年资25年,不求成长,不做决策、只做执行,准时上下班的员工,全公司来来去去上百个PM,只有他能讲得清楚15年前的某个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挖出5年前的工程变更纪录。」
也有网友持不同看法,认为如果团队战力90-100分,这类下属战力只有40分,属于「明显掉队」。明显掉队的部属,会加重其他组员工作荷重,建议「期限6个月改善,并每2个月评估一次」。
总结前辈们的建议,通常是「不建议果断的就将员工贴上标签」,认为他一定是「在职离职」的怠惰心态,也很有可能是员工本身的职等不符,或是单纯个性不善表达、交际,也有员工本身对于争名夺利毫无兴趣,最重要的是他是否「缴出于职等、职务相符的产出」。
若团队伙伴真的出现「明显掉棒」、绩效下滑的状况,建议主管和团队成员应先积极介入详谈,表达彼此的立场与确认共识,再一同订出改善方向与期限,最重要的是不要「视而不见」,最后反而容易让负面情绪在团队中蔓延开来唷!
「安静离职」是好还是坏?贯彻它,是否就能摆脱社畜命呢?网红Mr.6(刘威麟)针对此现象提出看法。他认为「Quiet Quitting」(安静辞职)和Retire in Place/Retire on Job(在职退休)对当下或许是一种解脱,但也埋下未来的灾难。
他建议用整条职涯的格局来看待每份工作,要嘛奋斗要嘛离职,「如果不想辞职,那就对工作投以更多的奋斗努力来转圜,Do Nothing损失的是你未来的职涯。」
新冠肺炎期间,不仅存着「躺平」心态的员工开始「安静离职」的工作模式,根据外媒报导,部分雇主也趁着疫情调整作法,刻意让员工感觉到不方便、不舒适,包括提高要求(却减少给予的资源)、在评核时刻意让员工感到挫折、或提出模糊不明确的绩效基准、减少办公室的空间或座位数量、改变办公室地点等等,造成员工不便,最后感觉「好像再继续工作下去将不再舒适」而主动求去。
外媒称这是雇主、主管们的「安静开除」( Quiet Firing )措施。
事实上「安静开除」并不是新概念,过去常见许多事业单位会透过「让员工长期士气低落、感觉不被需要、甚至刁难他们的工作」,而决定自请离职。
由于「安静离职」通常不会浮上台面上(主管不会主动告知你「现在已被留校察看」),因此实务上也很难指认,多数工作者都是「凭感觉」感受到上司开始加强对自己的压力,或是若有似无的针对,而且并非仅限于台湾职场,而是中外皆然的现象。
根据外媒整理,常见的「安静开除」迹象有这些项目:
当然,并不是一发现这些迹象就表示你「正在被『安静开除』」,而是给予工作者一个警讯,当这些情况发生时绝对会造成工作环境的不舒适感,如果有机会靠自己扭转的话,可以试着逐步排除这些状况,包括「积极反应目前的工作量」、「寻求更多支援来协助棘手任务」、「与主管明确确认需求,并依其所提供的标准完成工作」。
若不幸发现事情的走向确实朝「双方可能要结束关系」的方向前进,也能让自己及早做好准备。
210
2019-02-20
7067
2023-12-03
687
2021-06-17
10000
2023-07-21
4823
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