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建筑行业 > 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业—年青工程师应有的准备

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业—年青工程师应有的准备


2008年对工程师与产业进化的期待,十几年后的现在,不再那么乐观了。


建筑业的工作者应了解到所有的工程作品必将存续于大地好几个世代,而成为景观地貌的一部份,我们工程师作为环境的雕塑者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及虔诚的心意去追求工程的质量,而不能只以尽职业上的责任为满足。


因此,我们可以在周遭的一切看到土木前辈们的努力,从遥远年代的古迹到伴随我们成长,便利我们生活的一切物质文明,都清楚纪录了每一个世代的成就。


当人们处于过去与未来交接的瞬问,如能回顾来时路,才能顺着历史发展的正轨驰骋于未来。年青的工程师们不能将过去视为落伍,经验当成累赘,毕竟在工科里面人性因素占最重要的就是土木。


计算机及电脑取代算盘、计算尺不过三十年;文书处理及打印机取代检、打字与刻钢板、油印在中国亦是差不多时间,但确造成了工程从业人员互动互信的大变革。对合约及建筑管理所带来的冲击,比吊车、挖土机等取代辘轳、铁铲还要大。

 

从前的人因处理文书、信息的能力相当有限,就算规范一个大工程,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也只能是薄薄的一本。不像现在有合约、普通及特别条款、投标须知,技术规范、标准作业流程,工程网图及各式附件等。但这不代表双方就会輒生争议,无时不刻耗费精神时间处理岐异,以致难能在约定工期内完成工程质量合乎预期标准的工程标的物。

 

所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促成商业的变革,在这个行业的分工或资源分配起了很大的变化,举例来说今天我们施工就一批钢筋或一块钢钣,不只要去证明它们合乎所要求的强度,还要取得许多文件去证明它是钢筋,它是钢钣;同样的浇置混凝土,要以许多文件去追溯证明它的原料如砂石甚或更上游的原石来源、成分没有问题。不惟如此,业主、顾问公司及建筑公司,所有参予工程的组织还要证明自己的团队拥有这个机制与能力,时时刻刻可以去验证白马是马,或应工程要求白马非马的所谓ISO品管系统。

 

所以过去二三十年不止在中国,在先进国家甚或发展中国家,间接劳力成本占工程总成本的比重一直增加,也就是白领阶级占的资源越来越多。随着业主及其代表对工程建造过程及结果的掌控程度越高,对各项物、事、人、时及其关系的定义越精确,基于人性,承承包商及分承包商的自卫意识也是水涨船高,攻击、防御甚或先制动作都使现代工程一经开展,书函、表格、验证、报告、纪录、照片等充斥其间,对现场工作的监督更有架屋叠床之势,看工的要比作工的多:业主、设计、监理、承包商、劳务单位、保险、操作运转单位、各式独立验证机构、金融行库等–如果当初建造金字塔或万里长城的老祖宗看到了,张目瞠舌?


白领工作者借夸大人性弱点在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升高了各方的对立,而成功的主导工程资源的分配,这是不是合乎社会公义,题目太大,各位可不去管他,但在所谓的全球化经济时代,环境保护,劳工安全,履约保障乃至公司治理等议题愈受重视,文书作业繁难更甚实质工作,非直接生产的所谓管理人力愈将喧宾夺主,由许多先进国家建筑业的发展轨迹以及现况更加确认这个事实。各位既已选择由建筑业出发进入社会,就必须从了解这个分工体系开始,斟酌自己将来在里面如何争得一席之地。


不论从事设计或施工,刚毕业的同学们总希望能抓住技术,亦即纯粹的施工或设计,放弃了它会觉得心理不踏实,然在前面所说因信息及文书处理能力发达而在过去廿年所增生的工作我们姑且统称为管理,如:质量,合约管理,法务,成本控制、时程管控,估价,QS,界面协调等,在许多工程项目组织中占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几乎自成专业,担当者一旦投入,就难能兼顾学习其它专长,无法发展出全方位的材能。所以各位必须在投入这个行业不久即作出选择,技术或管理,土木或建筑,施工或设计,而且走回头路很苦、很难。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鼓励年青工程师离弃传统所重视的技术工作,事实上不论设计或施工,所谓桥梁专家,隧道专家等仍大受欢迎,只是想告诉各位相对于传统偏重直接生产力的执行方式,在企业治理均权、制衡观念影响下,国内建筑业的分工型态踵继先进国家发展轨迹,亦创造出许多新的需要,对行业新鲜人而言有更多的选择,不见得是坏事。

 

学校教给各位是书本上的知识,另外演绎及计算的能力在求学的过程亦得慢慢培养,这些都是工程从业人员入行必备的条件。然是否得在选择的专长上得心应手,尽情发挥却泰半由个人的性向所决定。从前的毕业生选择服务单位是去了解那公司或机关大致在作什么,再猜测或去感觉我是不是适合那工作;但现在公司作同样的业务却用了许多不同专才的人,跨越了广泛的性向与能力范畴,也就是说各位开始工作除了选公司还要作更细的,职务上的选择。

 

一般而言,从事设计工作与管理内业,其工作性质较为静态,重复性高,需要专注与耐性,也就是说能调节于案牍劳形;现场施工要懂得沟通与协调,对立体与空间的概念要好,才能清楚了解图说,随着人、事、地、物的不同,常需机智与反应,再加一点对人性的了解。依据性向或专长去作选择,进步的速度与空间会较大,自然容易获得较佳的薪资报酬与晋升机会

 

除了专才以外,无论设计与施工,技术或管理,每个领域都需要有具丰富通识及领导能力的主管。在中国的企业界或政府机关,当主管才能彰显个人成就的观念相当普遍,人往高处爬这不应是惟一的路,尤其在建筑业除一般的统御与沟通力外,主管还需有特殊的心理素质,即是要项得住压力–各位在建筑管理的课程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建筑项目组织都是临时的,其终极产品不论建物或服务都具独特性,每个项目都不同,银行或工厂的经理面对着是相对较固定的业务与管理压力,但建筑案的主管由第一天起面对不同的工程需要,全新的团队组合,及多变的市场形势,在时程、成本、质量、安卫等等都要接受业主、其代理甚或自己公司铺天盖地的检验与责难,自然需要极佳的情绪管理能力,最糟的是这种压力大多时很难向下传递,惟一值得安慰的是成功通过考验之后,相对的可获得较佳的报酬。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完成了不少国际级的基础建设,产业的力量,无论是软、硬件与美、日、欧相比,并不逊色。但毕竟市场不大,政府财政力量有限,是否像过去一样以大建设作号召,让业界有持续繁荣的机会,毫无疑问。在这种市场压力下,当周边新兴国家及油国开始大力建设,同业甚或一般社会大众会有建筑业是否走得出去的期望,对年青的工程师而言,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信息:国外工程与国内有什么不同?中国的建筑业在什么样的陌生环境,采什么样的策略可以生存?对企业或个人而言存在什么样的障碍,如言语、文化,有待克服?这条往外拓殖的路走得多宽,对新世纪的中国建筑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认为我们建筑业向外发展一定走得通的人们认为:从我们的工程教育开始,师资、课程与学生资质,与国际名校院并无差距;我们工程相关的国家标准与规范水平甚高,执行亦为严格彻底;像前面所说的业主和各级承商在过去的廿年亦以先进的管理及施工技术累积了那么多的世界级工程,只要克服语言及文化的隔阂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也因此我们这些建筑业的老人对工程界的新秀有重大的期待。在语言方面,你们比起父执辈来应是强太多了,学习外语的环境,电动、网络、电影、通俗音乐、书本杂认、教学影、音带乃至与外籍人士互动的机会,千百倍于上一个世代。出国工作的胆识及调节能力应该很强,当有半数以上的顾问公司或建筑企业老板认为中国工程界第二春是在异乡,参予国外工程的课题就该是各位生涯规划的选项之一。


在组织分工上我们假设经这几年尤其像中国高铁、地铁这些工程的执行过程,我们也培养不少的高级建筑人才,大家也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作事,不只是公共工程,许多民间建厂或盖楼的大投资案,业主或提供融资的单位也在确保自己投资权益的考察下,在管理上不知不觉的向国际化靠拢,为中国建筑企业到国外工作提供了预习的机会。


但问题来了,商业上我们落后先进国家不只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建筑厂长久受分业的限制,只习惯土木、建筑的承揽,对统包的经验只是这几年的事,谈不上厚植力量,国外的承包商却叫”general contractor”,从纯粹采购到运转操作等无所不包,因此在第三国与他们竞争,还没谈到谁便宜,争取投标资格时就先出局了。再其次,我们的金融财务力量太薄弱,风险承担能力很简单的与资本額成正比,财务调度能力中国在国外设分支机关的银行太少,要他们与国际银行往来,英文作业能力有问题,保证、利息费用也垫得奇高。遇到远期外汇,避险操作等问题少人有经验。其它如节税,转投资,设立子公司等常伴随海外业务而应有的合理商业行为,我们受母国商业法令及建筑法及其管理规则的约束,常因此而抓不住稍纵即逝的商机。


最后我们再谈到文化的问题,七零–八零年代中国的工程师或工人到海外出卖的是个人劳务,支持他们承受生活与工作压力硬撑下去的,是拿够美金回家买房子的那种决心,那时候各公司整体技术力量不足以承接较高层次的工程,与业主或甲方的互动或斗智不那么复杂,文化上的距离对工作上的影响不会很大。但这几年如果中国的承包商走了出去,原来的位置被印度和东欧的承包商占据了,只能力争上游,争取白领工作占份量较多的工程,所以与业主和甲方(通常为欧美公司)的沟通变得非常重要:工作习惯的配合,对抗意识的祛除,相互信任的建立等。像这样的能力真的要从年青开始培养,除了心理素质的建设,放眼天下,鉴古观今,不只为一乡一国之人,就算留在国内,也才能成为出类拔萃之人。


最后谨提出以下各点为各位作个总结,并与大家共勉,祝福各位成为建筑业新世代的开创者:


一、要由宏观的视野去了解建筑业,它的历史,社会的需要,市场的演变,经营者的心态,相关的法令等。


二、要由人性的角度去了解专业分工的演进及趋势,审慎依性向及能力,及早定位自己适合扮演的角色。


三、学习如何面对与处理工作压力以准备承担更大任务。


四、迎接全球化经济的来临,了解国际市场现况,注意到海外工程不是你愿意不愿意参与,而是中国将成为广大开放市场的一部份。


五、好的,成功的工程师,不只具有丰富的工程知识,高文化水平应是专业不可缺的一部份,年轻学习能力强的时候更应培养广泛的与趣,尤其是人文的领域与工程专业相辅相成,不应该忽略。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