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只要能减少分心,对效率与效能一定会有显著的帮助。
如何从分心快速回到专心状态?你可以深呼吸、动一动自己的手指头和脚趾头,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就能快速回到专心于当下。
分心分为没能力专心与没意愿专心,两种有不同策略的应对方式。
听别人说话时思绪容易飘走;明明在做一件事,心中却想着另外一件事;明明需要专心工作,却常忍不住看手机⋯⋯如果以上描述符合你的状况,你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症。
朋友与我分享一篇报导:某设计公司的设计师,除了开出高于市场行情的薪资条件,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上班时要专心,即使公司没业务也禁玩手机、使用其他分散注意力的3C产品,或跟朋友聊天等分心行为。
朋友说,专心的成本好高!对此,我回答道:分心的成本,更高!
毕竟当公司上班时分心玩手机、聊天、做无关于公务的事情时,等于抽离自己的心神,而对周遭空间的敏感度、对客户需求的观察力、应对的反应力下降,有许多潜在商机就是这么流失的;更别提店员常在玩手机,长期下来也会影响品牌形象。
专心诚可贵,分心价更高。其实不只是门市店员,不论是什么工作,只要能够减少分心,对效率与效能一定会有显著的帮助。
至于,要如何从分心快速回到专心状态?我在课程中常带领学员做这个练习,你也可以试试看:每当察觉自己有分心的迹象时,深呼吸,动一动自己的手指头、脚趾头,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就能快速的让自己回到专心于当下。
不过,每个人难免有真的难以专心的时候,这时又要如何处理?我们可以把专心的情况分为两种,并用不同的策略应对,两种情况分别是:没能力专心与没意愿专心。
1.没能力专心:与其掩饰不如坦承
没能力专心,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问题,如身体不舒服、太累、血糖太低等;也可能是心理的,例如心中正被其他事情占据。
就拿我自己为例吧。有一次,我正在进行简报的最后修改,准备30分钟后上台演讲,此时同事刚好过来跟我回报另一个项目的进度。其实他报告的内容都在我们的期待之内,所以当时我认为只需要用余力来听就好了,因此,一面修改着简报内容、一面听他讲。
然而,当同事报告完转身离开,我的眼角余光瞥见他从眼神、表情、肢体语言透露出沮丧的讯息。
演讲结束后,我找了这位同事来聊,才发现他以为我不重视这个项目。我连忙说明这个项目做得很好,你讲的我也有听到,只是当时在赶简报,所以表情看起来没有很专心。这才解开了他心中的误会。
这件事让我明了:当我用余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是需要让对方知道的。
往后,我与同事对话如果有类似状况,总是会说:你继续讲,我有在听。而若同事跟我讨论的内容,已超过我用余力可以处理的范围、需要我全神贯注,但当下并没有办法立刻空出全部心神时,我也会告诉他说:这件事情我想专心听你说,等我5分钟把手上的事处理完再找你好吗?
2.没意愿专心:为自己设定上限
有时候我们分心,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想。例如,觉得对方讲话空洞、一再重复相同话题,但却不得不听,思绪就常会在听的过程中渐渐飘走。然而放空、心不在焉的微表情,看在对方眼中,会觉得你看起来没有听进去,那我就要更讲得更用力。这,就是沟通的恶性循环。
对此状况,有一个很简单的解方:为自己设定一个时间上限(如10分钟),且告诉对方我们聊个10分钟吧,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完全专心聆听对方。
你会发现,你投资的10分钟看似浪费,事实上却是报酬率最高的方式。因为当对方感受到已经被你听到了、关注到了,就不需要继续加码,而你也就可以获得清静。比起心不在焉的听,这显然是更省心省力的方式!
当你学会方法,让自己从无意识的分心,到有意识的专心,就能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沟通效能与关系品质。愿以上这些简单而有效的做法,能陪伴你从分心回到专心,更充实的体验生活每一刻。
1439
2022-08-19
7267
2024-08-10
215
2019-05-02
1751
2019-07-17
7759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