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土木行业的寒冬已经悄然降临,尤其是对于一些曾经炙手可热的专业人员来说,这种“失业”的痛苦和焦虑显得尤为深刻。原本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道路、隧道等专业,现在似乎变得更加艰难。即便是曾经备受瞩目的专家和负责人,如今也面临着找不到新工作的困境。许多离职的同事,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失业期后,依然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甚至只能依赖失业金度日,谋划着进军其他行业,比如教培、销售等,这种转型的艰难,反映了土木行业当前的困境。
有些人甚至开始向销售行业寻求突破,一位结构设计出身的同事,虽然成功进入了一个工程材料公司做销售,但背后也许是基于他在设计院积累的人脉资源。这种转型看似能够找到“暂时的生计”,但如果销售业务难以打开局面,也只能成为短期的“糊口”工作。而对于那些早已失业、又想重新进入行业的人来说,机会显得更加渺茫。尤其是一些原本很吃香的主专业,像道路、隧道等领域,大多数单位还在实施降本增效政策,人员招聘需求几乎为零。即便是垄断性的平台设计院,也基本没有扩招的打算。对于还在岗的专业人员来说,如何维持现状、保持就业的稳定性,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目标,毕竟“赖着比失业待业强”。
在这种行业环境下,一些私企设计院的老板开始意识到行业的严峻形势。一位与我共进晚餐的设计院老板直言不讳,表示自己计划转型,不再继续从事设计工作。由于土木行业长期处于资金链紧张、回款困难的状态,尤其是在一些大型项目中,干得越大,亏得越多,甚至可能面临完成项目后还拿不到款项的窘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老板认为,继续运营设计院已经没有太多希望,反而不如转型去从事现金流明显的行业。最终,他计划逐步关闭设计院,保留少数骨干,过渡到餐饮行业,尽管餐饮行业竞争激烈,老板仍然觉得“至少是看得见的现金流”。
老板的这一转型决策,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整个土木行业的现状——“做得越大,亏得越多”。随着行业的萎缩和市场的饱和,只有少数头部设计院、一些具备专业垄断优势的企业,或者是服务地方项目的设计院才能生存下来。对于大多数私企设计院来说,未来的出路变得异常狭窄,甚至会面临彻底关门的命运。土木行业在短期内不会完全消失,国家战略和地方城市更新仍然需要一定的土木工程支持,但能存活的企业和岗位必然是少数,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剧。
在和老板的谈话中,他提出了一个警告:“所有的私企都会死掉,只剩下10%的企业会活下来。我们这些人,得趁早转型,寻找新的机会。”这句话或许是对当前土木行业困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行业从业者的警醒。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或许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适应行业变化,考虑转型的可能性。
对于许多从事土木行业的中年人来说,转型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无论是进入餐饮、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快速适应和调整思维模式。然而,正如老板所说,“能看到现金流的行业,才是真正的王道”。在如此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不仅仅是拥有技术或项目经验的人,更是能够迅速应对变化、寻找新机会的人。
总的来说,土木行业的寒冬远未结束,但转型的机会和挑战也在不断涌现。未来的行业格局将不再是“铁饭碗”,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生存战场”。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或许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坚守岗位,而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1998
2023-04-24
7075
2023-10-24
7945
2023-12-21
298
2019-06-06
3059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