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新闻资讯 > 主管≠什么都要管!想「掌控」一切,就只能养出傀儡

主管≠什么都要管!想「掌控」一切,就只能养出傀儡

999.jpg

 

什么事情「做太多远比做太少还糟糕」?答案是:「管理」,在过度管理者的手下,下属永远不会「转大人」,遑论「转大将」。

「我的下属如果没有我,一定没办法把事情做好,我必须好好看着他们才行!」「自己事情一大堆,还要盯着下属的进度,当主管真的很累……。」

身为主管的你,脑海是否经常浮现这样的念头,甚至动辄忍不住冲到第一线想替员工把事情做好?如果是,当心你可能犯了「过度管理」的大忌!

日本未来工业创办人山田昭男有套「不管」哲学:他坚持员工不加班、不打卡、不开会也不用向主管报告。公司创立47年,却能年年获利,从制造电设资材的4人小公司,发展成为800名员工的企业;更因为工时少、福利最好,成为日本第一幸福企业。他个人地位也与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齐名。


山田昭男认为,「中小企业最大的缺点,就是老板或主管无论做什么事都太拼命」。


不自觉被过去「成功经验」和「未知的恐惧」套牢,无法放手给下属去做,这样不仅会把自己累垮,更会把下属逼疯。


某个角度看,想「掌控」一切,是身为管理者的天性,毕竟他们最后得负起团队成败的责任。尤其是第一次获得升迁的年轻主管,多半是工作表现优异获得肯定,而不是因为领导才能而被任命为主管,因此他们更倾向控制一切,急着「做更多事」向团队证明自己是凭实力升迁,而非长官偏爱。


然而,肯给员工空间,能做到某种程度上「不管」的主管,反而能带出更积极、习惯思考的员工。山田昭男强调,主管若是连枝微末节都要管,员工光是满足他的各种要求就忙不过来了,根本不可能成长。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J.凯斯‧莫尼根(J.KeithMurnighan)也主张,高效能主管应该要「管事不做事」,升迁意味着「从技术的世界走向领导的世界」,领导者不该再凡事亲力亲为,才能真正开始领导统御。


莫尼根在《做主管,管事不做事》一书中,分析比较两种管理模式,说明「做太多远比做太少还糟糕」。

主管≠总管!避开过度管理的盲区


管理者一旦落入「过度管理」的模式,变成部属眼中大小事一把抓的控制狂,就难以建立与下属之间的互信,更剥夺了他们学习成长的机会。

 

 

主管们不敢轻易把工作交付、授权给员工的因素大致如下:


1.担心交办给下属出问题,最后责任还是落到自己身上,或是拖垮公司整体业绩。

2.觉得要一一指导下属,还不如亲自上阵比较快。

3.还没整理好可以教导下属的工作流程。

4.担心自己表达能力不够好,没有自信教导下属。

5.习惯了忙碌的充实感,不想轻易交出工作,或被怀疑自己没有在做事。

6.完美主义者,不容许工作交办后出现任何差错。

7.不知道该如何分配与规画,把工作交付给部属。


大权在握的管理者,一旦因过度管理而变得独断行事,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下属身上时,反而会造成和下属之间沟通的重大鸿沟,阻碍了团队的进步而不自觉。


《做主管,管事不做事》书中进一步点出,管理者过度插手下属工作时,经常衍生的5大管理盲区如下:


自我中心主义:人类天性的自我中心主义,会让主管做任何事时,不断聚焦在自己身上,想着自己是一名领导者,而与团队的互动很快就会变成「独白」,而非「对话」。


同理心落差:由于自我中心主义作祟,这类型主管较不容易接纳他人的观点,无法完全「设身处地」理解团队成员的想法,因而导致同理心落差。


忽略团队反应:自我中心和同理心落差,使得管理者忽略团队成员反应,过于聚焦在自己想达成的目标,但他们设定的目标却要仰赖团队力量去达成,终究会引发下属情绪反弹。


自认沟通透明:过度管理者往往自认是出色的沟通者,当他们传达某项信息后,便假设团队成员每个人都「听到、了解」,也认同他们的「目的」。一旦发现事情进展不如自己预期时,又会陷入自身经验中,坚守自己的意见。

 

 

怪罪团队成员:过度管理者经常认为问题是出在团队成员身上,但他们其实握有很大的权力来影响下属的行为。若是忽略或对下属意见缺乏关注,之后再把过错归咎在他们没有好好表现,管理者反倒才是错误的根源。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