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原生家庭的资源、环境与差异,会造成你对薪水的看待上,有不同的意义与期望。
对于许多人来说,除了自己开业承担风险外,帮老板工作,受雇于人时,薪水的多寡,工作的内容,会是求职者高度关注的课题之一。某集团董事长xxx日前受邀xx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当时他劝年轻人「月薪低于5000元不要储蓄」、「第一个月薪只有3000,打电话回家跟爸妈要2000」,这样的观念是否正确呢?
某公司高层主管认为,他还是建议年轻人有钱应该尽量多储蓄,不要将钱全部花光,他特别呼吁年轻人不要被这些议题误导。我们该怎么看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立场呢?
原生家庭资源不同
事实上,每个人出身的家庭,或者是该说原生家庭的资源、原生家庭的环境与差异,反应到每个人身上有相当大的讨论空间。不同家庭出身,会造成对薪水的看待上,有不同的意义与期望。
有的人的原生家庭资源很够,上班工作对他们来说,除了拓展更多工作经验,有机会认识更多人,培养未来的人脉以外,能否实现自我的价值,相对于其他更多的人,也就是原生家庭资源相对比较没那么够的人们,能稳定地获得收入并向上,实现自我变得更重要。而原生家庭资源比较不够的人,势必对薪水一定觉得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不是只考虑到薪水,而忽略了其他也该注意的地方,这是下面我们文章的主要重点。
有的人的目标是合伙创业或打造自己的事业,他在工作职场中学到的各种技术、经验、know-how、产业趋势,决定了他在做这些事业时的态度、格局,而人脉的累积多寡,有没有好的人脉经营,对开创事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倘若是做敬业的上班族,除了希望能够温饱,通常都会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这时薪水的多寡,以及够高的薪水能够维持多久,是很多人们在职场优先会考虑的地方。
目的不同影响观点
某集团董事长开创事业的方式和某公司高管不一样,某集团董事长注重的是人脉、关系与经验的累积,因此他觉得薪水都应该大幅投资在自己身上,从职场和人脉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值来让自己升级,只要多年持续的投资,未来就相对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而某公司高管的看法则是另一种务实的方式,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大幅度投资到自己身上的路线,有很多人是依靠组织的战力、组织的宝贵经验而获得成长,从好的组织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日后如果投入其他不同组织时,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们的立场是认为,由于每个人走的路线,想要的东西差异很大,因此不见得会有大家都适用的法则或原则。
但几个显而易见的知识与真理,是可以肯定与探究的。
不要乱投简历或看薪资选工作
以刚毕业,进入某个时期的建筑业来当例子,A公司提供一个上游的工作,但薪资比较低,B公司提供一个下游的工作,但薪资比较高。这时候我们要考察长期发展性。
如果这个时候以销售人员或业务人员来看,选择哪一种会比较好呢?短期内当然会是选B公司,这可能会是多数人的选择。但如果放长期来看,熟悉上游生态,再转到下游也许是比较好的选项。
如果是研发工程师来看,又不一定了,诉求从应用端看趋势回来的,由下而上的领域,选下游会比较好。倘若是从上而下的领域,选上游会比较好。
这完全要看你的专长、市场的走向与各领域的实际市场情况来决定,有这样的思维去选产业、选公司的时候,会比一次全部乱投简历,也不知道自己要走哪一条路要好。
比较利益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当年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贸易,是互利且对本国劳工最好的一种方式。在这个简单的模型中,英国与西班牙各取所需,前者供应纺织品,后者供应葡萄酒,是双方贸易最佳化,对本国经济效益最佳化的方法。因此,李嘉图的结论如果应用在人与人的交流与竞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因为比较利益的关系,人们应该要去选择适合且擅长的路线,这自然和个别原生家庭、每个人看重的地方,每个人的长处有关,银行家就不适合去做鞋匠,而鞋匠可能不适合去做银行家的工作,彼此都无法找到比较利益中的平衡点。
人们的多样化,导致关切薪水的高低,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来看看薪水的功用,其实每个人看重的地方都不尽相同。
薪水的功用,每个人关心的领域有别
对大部分人来说,薪水的目的是维持生活,这是最基本的。再来还有进修学习,把资金用来投资在自己的未来上。随着年纪增长,也有找到适合的对象,薪水的意义又变成了两人结婚,也许有的伴侣会一起养育小孩,共组家庭,添购资产。
当然也有人把薪水扣掉生活开销后,累积起来,准备要做创业基金,希望未来能够圆自己的梦,掌握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大的效益,做更多的事情。也有很多人把薪水拿来做投资,去增长自己的资产,因此要花很多时间研究市场的动向。
看得更远的人,很早就规划退休基金,因为未来不见得能够仰仗政府或子女的帮助,一切未雨绸缪,先规划好自己的退休生涯,因此把薪水的一部分投入在此。
我们可以发现,薪水的功用尽管多元,但真实世界中,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都不太一样,因此薪水的用途有非常大的差异。
比较务实的方式当然是兼顾自我成长、又能满足温饱的方法,在维持日常成本开销的情况下,还有余力投资在自己身上,或者是投资资产换取未来的收益。
如果把钱全部花光光,也要看用在哪些方面?只要是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对未来有帮助的,大致上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投资自己的最大优点在于,这些东西是别人带不走,你也不会有耗损,不论是哪个年纪,投资当下的自己,对未来一定是有帮助的,除非你行将就木,但那时候对自己的投资,反而可能是心灵的救赎也不一定。
职场经验与人脉的累积更重要
投资自己既然对未来有帮助,那么该投资哪些方面呢?依据许多有效、具备参考值的历史经验来看,职场的经验与人脉的累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对你的未来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下面可以从几个面向来看:
专业成长:
不论你是工程师、设计师、服务员、作业员或其他领域的职场工作者,在自己熟悉的专业上成长,累积经验,是在该领域谋生最好的一种策略。以做面包为例,完全不会做面包,会按照示例照着做面包,会做好吃的面包,会做创新且好吃的面包,会经营好的面包店等等,这些技能通常都是累积与学习而来,每个人学习的效率,碰到的师父当然有差,也会反应在职场的薪水和未来收益上。打混工作一年是一年,没有太多进步,认真工作一年是一年,你就比同期竞争者更强。
视野:
对于产业的视野是一般人常忽略的项目,假设我们对于眼镜行业非常有兴趣且持续地观察,在隐形眼镜、激光眼睛手术已经很成熟的市场阶段,传统眼镜还有怎样的生机呢?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有把握,且对产业的脉动有掌握度,就会知道哪些滤光片、膜有商机,也许可以开创出护眼的新眼镜事业。如果视野变广了,在从事销售、研发与行销的工作中,你的决策、行动,都可能也比视野相对不广的人要更佳。
人脉:
人脉的拓展并不是只有业务领域能够产生最大的帮助。假设你是研发人员,假设你的技术知识也相当优秀,有自己好的研发成果,经过了十年后也许更趋成熟,如果想要离开大企业,自己创业,如果有很好的人脉经营,也许财务、行销、业务、经营等领域都有适当的人选,也许很快就能够打造出很好的新事业。同样的,人脉的经营,对于工作上的进展与自我职能的成长,也通常会有一定的帮助,协助你拓展视野,增加更多可能从组织内部学不到的机会。
信任度:
在职场工作一段时间后,主管、长官们对你的信任度提升,事情交办有顺利完成,你就有机会接到更多有挑战性,甚至是对你有更多帮助的任务。一个任务会分派给不同的员工,通常会考虑到难度、效益等各方面的因素,能够被信任且赋予任务,对于未来的职场能力成长,以及自我实现的提升,都有显著的影响。
公司内的位置:
在职场中,不论是哪一种型态的组织,自己在公司的定位最好是要非常清楚,而不建议随波逐流。你在经验的累积与工作职能的提升下,也许在不同的组织中,会有你适合的位置。而这个位置的高度,并不是只有薪水的差异,而是你面对事情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以及是否掌握更多全局信息,都在不同的位置中体现出来。
机会:
怎么样面对新的机会?在职场上,机会是属于准备好的人。不论是组织内部的机会,或者是外部组织挖角、合作的机会,都是你在职场的历练中,会接触到的。而每个人如果只注重薪水,而忽略了这些机会带来的影响,有可能得不偿失。
工作经验与学历究竟怎么看待比较好?
在人才市场中,我们每个人的学历只是起点,这在你工作的前几年会有帮助,比方说一开始求职的时候,除了自己参与过的项目、实习经验、学校的一些成果外,就是只有学历和你对事物的掌握能力、表达能力,可以让面试你的人理解你的价值。在更换前一个、前两个工作的时候,学历也只是一个相对参考值,因此只有在工作的前几年,学历会带给你一些帮助,当然,没有显赫的学历也没关系,现在越来越多工作也注重实习与参与项目的实际成果。而相对没有那么显赫的学历,也许有某些领域有负面的影响,但以目前的时代来说,这个影响也只是前几年而已,真正的关键在工作后的几年。
你开始工作后,有认真的前几年,对你未来的影响会很大,这足以弥补相对不显赫学历在一开始求职时造成的差距。我们在职场中常常可以发现,同样是三年工作经验,显赫学历的工作者如果这三年没有认真,薪水与位置可能会被非显赫学历者但有认真三年的人超越。
工作专业的累积,对长期的影响最大
学钢琴如果有持续练习与学习一万个小时,以每天五小时来说,差不多就是5.5年会有表现不错的成果。在工作上也是,每天工作至少八小时且不是打混摸鱼的话,不论是跑业务、做研发、写文字、进行设计,差不多3到5年就会有明显的成果,你在该领域就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累积,有可能晋升为主管,也有可能就是项目的主持人,但也有可能还是一般的职员,但战斗力比一般人强。
30~35岁之后,同年龄或同期的每个人差距、成长开始明显化
从统计中,实际职场的数据与经验分析可以发现,人类从35岁之后,同年龄与同期间工作者之间的差异开始越拉越大,这时,学历的优势就更不明显。
假设一个工作者,他大学毕业如果表现的好,会比硕士毕业,但表现不好的人,在经过几年之后,会有更好的收入,工作的位置相对也会更好。就算是出来创业,他的成功机率也可能高于职场表现不好的后者。
出来跑,总是要还的。
至于几个比较特定领域的专业,如财务、会计、医学领域,念书期间就有就业保障这种的,入学门坎和毕业门坎就相对比较高,这也是一种筛选的方式。以会计研究所来说,虽然毕业之前就一定确保有工作,会被一流会计事务所网罗。但是三年、五年下来,能够当到小主管的,项目负责人的,也不是全部,而就是表现比较好的那些人,而这样的差距,在30到35岁以后,会十分明显。
对于大部分的职场工作者而言,组织的体制差异、环境的变化一直都是存在于历史上,而个别的努力与经验累积,对个人来说却是永远的加分。
410
2019-04-29
620
2020-06-08
7221
2023-11-29
734
2019-05-16
252
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