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新闻资讯 > 年后转职|工作与工作之间,更该留个空档给自己!

年后转职|工作与工作之间,更该留个空档给自己!

8388.png

 

在转职期间有一点值得被拿出来讨论–新工作的上班日期。


心里想好好休息一阵子,但是面试的公司给的上班日期就是这么紧凑,最慢一个月,最快希望你把年假也都请一请,赶快提早上班,或是抓个年后上班。这种时间点其实都非常尴尬,心里有一种似乎不答应,对方就会考虑别的人选的感觉,心理痒痒的,不知道该怎么谈判才好。



如果一间公司不能等待你,代表你的可取代性真的好高


如果公司愿意等待你,代表你有某方面具备价值,相对的,挺多「事情」是可谈的。不是予取予求,而是双方都认知的合理范围内有所讨论的空间(薪资/上班时间/地点等等)。


这就是重点了,你有这样的价值吗?


有些人是一个工作衔接下一个新的,在还没有喘息的空间就直接无缝接轨,似乎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好的工作者」尽忠职守,但这在21世纪好像没有特别的用处,久了你自己心里累得跟狗一样,发现其实真的没人特别感谢你的这种牺牲。


也有人会说很多公司希望我年后上班,为了领年终我必须硬撑一阵子,或是有责任感的交接一阵子,所以选择年后休息个几天就上工,但必须要说这是过去传统的模式。


新的模式是甚么?你在工作中能「做自己」,在符合社会规范下,还没正式上班前,真正的「休息」。


休息可以是放空个几天让自己重新出发;也可以是一趟属于自己的长期旅游;更可以是一段寻找自己的一段时间。或者实际去你有兴趣的地方打打工,去当滑雪教练几个月,上一阵子的烘焙课程,更好的是空出一段时间能真正的陪陪家人,体验时间自由(但财务暂时不特别自由)的感觉。


正式上班日期只是一个借口让自己可以逃避那些不敢面对的真相(其实也是人生最容易后悔的真相)。


「反正先赚钱再说,刚好也没事。」(事实上可以趁期间多找几个朋友吃吃饭)


「新公司很需要我去救火,以后进公司也才不会被白眼。」(其实是你多想了)


其实就算你无法立马全职去新公司帮忙,转个念和对方谈短暂合约或是顾问制当成是副业也没有不好。



「延后正职上班的时间」或是「弹性上班时间」是许多21世纪工作人的新想法


不过重点再来一次,你有这样的价值吗?


如果觉得自己没有,机率很高的就是你的社会价值开始下降,那未来裁员可能也是先裁你。


趁现在有自知之明赶快比别人多辛苦多努力一些,多结交朋友,多保持一颗愉悦的心面对不同人事物。


思维或个性越封闭越藏私在21世纪其实越没有意义,好像白天工作叱刹风云但其实不见得懂得生活。


充分的休息或充电过后,绝对会更感恩下个机会


前提是不能超过半年太久,代表你人格特质可能过度挑剔机会,或过度依赖他人,或是根本就是懒一个字。


但有种人却是直接彻底转型了,原本打算下个工作之间休息个一阵子,过程中因为各种人事物导致自己转型换行业,近期因为自媒体的关系,非常多周遭的朋友就这么做了,有人直接变成健身教练、生涯规划师、网拍达人、专注房地产等等,有人回家里帮忙后找到转型的乐趣,这群人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个人价值,不是职场生涯目标了!


现金流如果够过活半年就有权力抓「三个月的空窗期」


相信我,空窗期绝对不是空等着工作的来临,而是给自己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去检视自己真的想要的是甚么。


绝对绝对要多跟非同温层的人聊聊天,不认识就多参加活动,或是报名一些有兴趣的进修学习。


空窗期要多看点书,不是光靠网络信息或是社交,这样聊天才不会空泛。

在过程中也要维持运动的习惯,活用体力,让身体知道甚么是自律(不然通常会惯性熬夜生理时钟出问题)。

被动接受信息倒不如主动创造,科技媒体把我们都变笨了,找些活用脑力的事情来做。


生涯规划与职涯规划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能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们以为年轻就要赶快冲,毕业后就要赶快让自己有一个新身份,接着忙着社交忙着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支付生活,殊不知所谓的生活方式反而被薪资收入局限。


殊不知职涯规划其实也不过就是那几年。


 人生有很多目标,感情/进修/理财/收入/兴趣/人脉/梦想/健康/副业/家人/旅游。而工作真的仔细回想,的确是其中一块而已,这个比例放得多大,代表其他的比例就缩的多小。


管什么贫富差距,公平的是我们都是24小时过每一天。


所以重点是:「给自己时间审视个人价值,后续规划如何增加个人价值。」


多规划做的太少的那些,就趁现在一次完成,别拖了,2020年给自己一个机会吧。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