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政策行情 > 中央投资1.2万亿推进“新基建” 应对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冲击

中央投资1.2万亿推进“新基建” 应对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冲击

2020年以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冲击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基建”,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四次重要会议提及新基建,我们总结如下:

1.webp.jpg

“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 概念由此产生。但是随着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新基建再度引发关注。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做出的总结,新基建共包括七大方向,分别是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timg.jpg

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有多大?我们做了简单的总结和测算,七大领域加总今年投资在1.2万亿左右:


1、5G基建

作为“新基建”的领衔,5G被定调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基建中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背后都是以5G通信技术作为支撑。根据三大运营商披露的2020年5G基站建设计划,保守估计2020年全国5G基站建设量在60万个以上,总投资在3000亿元以上。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此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2、特高压

特高压代表了最为先进的电力设备基础设施。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年内确定开工建设与建成的特高压线路12条,年内确定核准的特高压线路1条,投资总规模在2000亿左右,预计一半即1000亿在年内落地。


3、城际高速和城际轨道交通

据相关测算分析,2019年发改委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59条,预计今年建设投资规模在4000-5000亿元。2020年开工与续建的城际高速里程1134公里,投资在1400元左右。两者加总约在5400-6400亿元。不过,虽然绝对数额较大,但是与往年比增速没有明显提高。


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预测,预计2020年将新增约公共充电桩15万台,其中公共直流桩6万台(成本约为3~3.6万元),公共交流桩9万台(成本约为2~3千元);预计新增私人充电桩约30万台(成本约为2~3千元),新增公共充电场站约8千座。以此计算,2020年新能源充电桩建设规模预计约为200-300亿元左右。


5、大数据中心

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和带动下,数据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因此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IDC市场规模达到1560亿元,同比增长27.1%。据相关测算分析,2020年数据中心投资预计在600-800亿。


6、人工智能

根据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战略目标,至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预计2020年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预计300亿左右。


7、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发展空间广阔,是另一新基建重点领域。2019年工业互联网峰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表示,据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4800亿元,较2018年增长6.64%。近日,国务院常务会明确表示,要适应产业升级需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进制造资源、数据等集成共享,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200亿元,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投投资约为500亿元左右。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不鼓励把新基建作为短期的概念炒作。首先不要被部分省市公布“25 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唬住,这只是一个计划规模,大部分投资要分多年完成,而不是全在2020年落地。据测算,从总规模上讲并没有较去年明显增加,更多的是加快了项目推进节奏。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这些重点项目的一部分。此外,新基建占基建的规模仍较小。根据我们上面的测算,新基建七大领域年内投资规模在1.2万亿左右,大约占去年基建投资总额的6%。换句话说,短期内新基建难单挑大梁。进一步讲,这些投资有多少能反映在上市公司业绩上,能否与短期炒高的股价相匹配,还需要打一个的问号。


但是,本次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更加突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托底经济增速、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可以预见,在未来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的增长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的情况下,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的投资规模虽没那么大,但是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作用更大。在当前和未来经济环境,逆周期调控政策势在必行,在传统基建扩张增速有限的背景下,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未来长期的发力方向,而不仅是短期对冲新冠疫情影响的工具。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