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编自己的经验来说,关注的不仅是上一份离职塬因,更在乎是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每一个离职原因。每一个的离职原因,决定离职前你该思考的三件事,往往会隐含这个人看待自我发展的期许,面对低潮时的反应,或是与环境共处的能力等。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听说老板不偏好所谓跳动频繁(Jumpy)的求职者,有些老板确实讲究「忠诚度」,但也有些雇主更讲究的是「心智/工作模式的稳定度」。
回归到读友的角度,无论你现在是出于什么原因想离开,到底我该们如何保持有效判断,让选择不脱离为自己的职涯增值,三个“不”是我认为可以搭配在这议题思量的。
1.不要用短期资讯做长期决定
若想让自己的职涯道路持续增值,只採用短期慾望/资讯来做出长期决定,是相当有风险的。
因为一时趋势热门而选择跳离某个扎根已久的行业,或因当下公司变动不舒适而选择跳离发展的环境,这种『一时』与『当下』,是我们可以特别留意的部分。
譬如,在面试时常听到许多人因为没有学习空间而想要转换,那到底事实是——真的没有学习空间,已经来到了天花板?其实仍有学习空间,但受限主观意识看不到可能性?
若是真的没有学习空间,确保过去已经在任职期间,尽自己的全力在角色上发挥,建立起信任关係,以此与主管表达与争取更多空间。
这边重要的关键是「表达」,我发现许多职场人的离开,其实都尚未充分表达,这样的争取与沟通过程,无论在哪一份工作都是必要的能力。若尝试表达仍未果,自己也比较能以确信感,进而寻找下一个新的环境。若现况让自己感到胶着,不妨试着把时间轴拉远, 从『未来』来看这个『现在』,产生新的参考点做评估。
2.以不同视角来看待想要离开的原因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必定会有许多能说服自己该离开的塬因,但实际行动时却又不敢如此肯定。
想要能主动化解这样的内心矛盾,建议读友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自身所处的现况,这会帮助我们跳脱单向性思考来决定是否离职。不同视角可能包括——人才市场角度、老闆的角度、大环境、同事、伴侣等。
譬如,以自己的角度来看,想现在选择离开,是因为想要薪水能更高;那若是转换以『人才市场』的角度,会如何来看自己现在的经歷?也许经过一番资讯收集,或自我诘问,会发现市场对于拥有八年工作年资的期待,会期待有A, B, C技能,若现阶段我具备的只有A技能,现在离开工作真的是有足够筹码的吗?或者,待在塬公司持续耕耘,是不是能更有目标来作储备?也是一种更中性客观的决定。
建议职场人在离职前,不妨也多用其他角度来思维,我们有没有忽略了某些离职的反作用力,是在面对市场现实时需要承担的。当尝试用不同角度看自己时,更隐含着是换位思考来看待自身,需要的是我们的诚实与开放,才能产出新的见解。
3.不要在工作倦怠时做出重大决定
有时候,你可能只是需要休息,而不是离开一份工作。
现在的职场风气,鼓吹我们不断往前。使得职场人总是兢兢业业,急着建立个人成就(Achievement),但——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若时常用『过分严格标准』评估现职的发展空间,结果导致过早离职,这是可能发生的。尤其,当我们的专注力完全都在工作上时,自然对工作的期待就更高,但也可能因为这样而忽略了『自己』。
譬如,明明已经到了『做什么都很累的』的状态,却仍不断地自我要求,或认为自己没有产值,对于工作更感到沮丧。却没有觉察到,自己一直处在如何产出(Output),或认为Output更多才是自我价值展现。
这样的思维习惯,容易带来情绪耗竭,甚至工作倦怠。要能了解,当我们处在低落的状态,无论做什么决定,都可能充满自我怀疑。反而在这时候多体谅、照顾自己,必要的休息,沈淀或充电,给自己一些Input的余裕,当自己的状态清晰了,更有助于我们梳理现况,更相信自己的任何决定。
职涯是一段歷程,有高点也会有低点, 也许不需要一直用巅峰的标準看自己,路会走得更长且更稳。总结来说,在决定离职前,我们可以反覆探询自己的是——我是因为短期慾望/资讯,还是长期职涯发展的考量,才想离开这份工作的呢?如果现在离职,从客观角度(市场、雇主、人资、客户)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Candidate呢?
工作倦怠感有没有影响我做决定?有没有一个可能性是,我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工作转换?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忽略好的工作机会,完全不考虑离开现职。而是,当新机会不是只有将现有的能力平移过去,而是真的有成长空间,我们就可以好好把握。期待读友无论最后选择要走,要留,都是出于饱满肯定的选择,让自己更有动力在工作上发光发热。
3026
2022-11-26
7740
2024-01-23
649
2020-05-22
1953
2023-05-10
333
20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