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是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纵观一个专业化公司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其专业化内涵总是在时代进步中不断丰富,建筑企业应丰富专业化的时代内涵,在市场考验中不断升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筑企业应赋予专业化新的使命和新的时代内涵。
专业化是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确定性
其实,建筑企业一直处于不确定性之中。现在,我们更加强调不确定性,是因为环境的变化速度和我们感受到的混乱程度一直在提高,包括今年出现的新冠疫情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增长模式和驱动力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显然,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一种常态,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以及长期共处。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找不确定环境下的出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变化,或者被变化扰乱了心性,就无法守住本心。对于建筑企业,保持专业化的战略定力就是一种不确定环境下的确定性;与一成不变的确定性相区别,这种“可适应” 的确定性更多具有了响应时代和变化要求的属性。如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从饱和的传统海岸业务向快速增长的深海风电安装新业务发展,既摆脱了传统港口水工业务萎缩的负面影响,又充分延续和保存了其专业化的水工能力,实现了较好的发展。中交四航局的业务转型,归根到底还是围绕本身所具有的航务工程专业化能力的这种确定性,并且充分考虑了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实现了企业发展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显然,中交四航局应用了成功的战术;而有的公司,由于战术上缺乏应对变化能力,反而怀疑战略的确定性,导致一错再错。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确定的是环境,而确定的是我们自己;如果将参照系做个转换,我们也可以说,确定是环境,变化的是自己。
专业化是一个迭代的系统
专业化不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是一个不断迭代的专业化系统。国内坚持专业化发展的典范——格力电器,其专业化发展从1998年“好空调,格力造”,到2010年初的“掌握核心科技”,再到现在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其专业化发展就是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国内专业房地产开发商之一的万科,从成立以来走过了多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等发展阶段;而唯有专业化,方有精细化,精细化是专业化的2.0版或升级版(有的企业不经历专业化,直接跨入精细化是有难度的)。2020年5月13日,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最新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2020版),中国建筑以203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继续蝉联全球最大上市建筑公司冠军,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建筑业“航母”。10多年前中建就提出的“五化”战略更是将专业化放在了第一位。成立了包括中建钢构、中建安装、中建装饰、中建市政、中建铁路在内的等多个专业化公司,从专业化走向系统化的专业化。
传统的专业化往往是“术业有专攻”的“点状”状态,而进入新时代的专业化则是开放、融合、迭代、智能和生态的系统。国家大力推行的新型建造方式具有建造活动绿色化、建造方式工业化、建造手段信息化、建造管理集约化和建造过程社会化的特征,专业化是“五化”系统发展的底层逻辑,“五化”是专业化在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跃迁状态。在新时代的历史时期,专业化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专业化不能走向“专业同质化”
企业间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往往会选择专业化发展道路。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专业化公司不能走向“专业同质化”。很多专业化公司已经呈现战略趋同、市场趋同、产品趋同、技术趋同和管理趋同的现象,从“大而全”、“小而全”的同质化走向了“专业同质化”。所以专业化不仅是为了“专”,更要“专而不同”。
一是依托核心技术形成相对专业化的垄断优势。成立于2016年的中铁十四局的大盾构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大盾构专业施工企业,“已经全面掌握了大直径盾构施工的核心技术,在这一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中国铁建旗下惟一一家从事矿山开采的专业化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矿业投资有限公司依托专业化的设备和技术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交建复杂环境下快速成岛技术及装备奠定了中交集团在全球海洋岛礁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建筑的空中造楼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超高层建筑领域的垄断地位。二是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产品和技术可以复制,但管理模式是很难复制的。中铁隧道局、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中国水电五局等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产业链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实行谋篇布局,纵向由工程承包商向设计提供商、产品供应商、运营服务商转型;横向由只注重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并重方向发展。当然,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关键还是要聚焦专业化主业,发挥集聚和整合效应,而部分企业的产业链“连而未链”,并未发挥出产业协同的乘数效应和化学效应,反而会消耗企业的资源。三是挖掘企业文化的力量。刘鹤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增长奇迹,是文化底蕴发挥着逐步加大的支撑作用。经济增长表面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劳动、技术和地理优势,但是最终起作用的是文化和习惯的遗传。企业文化是企业独有和专有的精神内涵,所有的专业化公司,我们直接感受到的都是他的文化。弱化、虚化企业文化,企业就会失去前行的内在动力;丢掉了文化,企业就丢掉了“灵魂”。所以,专业化的企业一定要有专属的企业文化,而文化又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会让文化为企业赋能,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对全球隐形冠军企业进行了研究,究其成长的内因,市场的细分、长期性战略目标、技术创新能力、工匠精神以及对“消费”心态的满足等因素,构成了隐形冠军成长的航道。致力于专业化发展的企业,唯变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专业化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基于工程总承包构建专业化的商业模式
打造专业化企业离不开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支撑。很多专业化企业,只承担整个工程中的某个专业化板块,如机电安装、装修装饰等,认为企业跟工程总承包的关联度不大,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我们不能仅仅把工程总承包作为一种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这是一种战术思维,还应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围绕工程总承包建立企业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的发包模式遵循建设阶段的流程,分别委托不同的单位进行实施。传统模式设计的出发点是“分工”,运作流程是“线性”的,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而工程总承包的出发点是“协同”,运作流程是“非线性”甚至是“网状”的,更多依靠各阶段(或各方)之间的协同、交换和共享,两个阶段(或双方)之间体现出互馈及相互渗透的关系。传统模式下的商业假设认为,所有的活动都只能在边界清晰的体系中运转,企业的价值创造是在自己封闭的体系内完成的。工程总承包的商业逻辑认为,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顾客在哪里企业的边界就应该在哪里。显然,这里的“顾客”是指跟企业自身有关联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同时,企业的价值是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的,而企业的增值也是与利益相关者的连接和合作中产生的。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一切项目都是工程总承包项目。包括专业承包、施工总承包等模式项目,都需要将设计方、采购方等利益相关方纳入项目的“平台”上进行融合,通过打造“平台型项目”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与平台紧紧黏合在一起。对致力于专业化发展的企业来说,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向工程总承包升级,从专业化作业,向专业化产品到专业化服务能力升级。
建筑业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承载着人类的使命。所有的专业化都不应该有固定或固化的模式,一个专注于产品和客户、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的企业,才是客户和时代需要的企业;而专业化的企业只有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
422
2020-06-11
421
2020-06-30
560
2019-03-04
468
2020-06-30
547
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