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升级,BIM技术的应用也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工程信息技术与BIM相融合,创造出新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BIM通过与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相结合,形成以BIM为核心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式,可对工程项目全流程进行整合优化,实现投资、设计、施工、运维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工程项目的管理能效,在工期和成本管控上显现出巨大优势。伴随着这种价值的显现,BIM技术应用的主导力量逐渐从设计、施工、总包方,前移到业主或开发方。因为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和价值预期,很多业主或开发方不仅主动要求自主开发的项目要应用BIM,而且对BIM应用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深入。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地产开发商开始自主研发协同管理平台,将BIM技术应用于投资决策中,单个工程项目管理也升级到对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旨在为工程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创造条件。本文以医养类BIM咨询服务项目实践为基础,对业主主导下以BIM为核心的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梳理和总结。
一,以BIM为核心的协同管理模式
以BIM为核心的工程项目协同管理,是藉由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模拟化等核心能力,将项目各环节形成的模型信息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周期,从初设、深化设计到施工建造等各个阶段,各参建方的沟通都围绕BIM为核心展开,各阶段对接及交付成果都在平台上体现。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以BIM为核心的项目协同管理具有“及时、准确、可追溯”三重优势。一是以BIM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沟通的线性模式,做到各参建方可全员实时参与,沟通及时性大大提升;二是BIM顾问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将沟通重点进行前置模拟和检测,以可视化的沟通方式消融了各专业间的沟通壁垒,减少了因为设计图纸错、漏、碰、缺造成的返工;三是以BIM为核心的协同管理模式发挥的能效价值是可追溯、可量化的,每一个沟通节点都会在平台上留下痕迹,这些数据追溯和量化是业主进行投资决策时的直接支撑。
业主主导的BIM协同项目管理,需要协同管理平台作为载体。没有协同平台,项目数据就是离散和孤岛式的,无法被整合利用。在协同平台上,BIM顾问团队与业主保持同一视角,经业主授权,成为项目协调与管理者的角色,发起项目会议、协调各方沟通、协调设计与施工方交底对接、落实实施方案等,并将这些沟通结果在项目平台上及时体现。因此,以BIM为核心的协同管理也被称作“业主方即是BIM方”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保障业主的价值预期与管理决策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但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也取决于业主与BIM顾问的默契度和信任度,业主对BIM顾问的信任则取决于团队的专业度。
BIM协同管理组织架构
二,医养项目的BIM应用目标
医养地产是指将养老社区与医疗配套同步开发的养老地产模式。医院和养老社区结合的综合体项目包含的医疗设备、专项系统繁多,同时养老建筑标准化程度高,功能需求多、流线复杂,项目管控难点很多。通过BIM进行多专业集成,搭建模型检测、控制各区域净高,协调机电总包提前介入确认重要区域管综方案,优化设计阶段模型的机电管线排布,使得设计阶段模型管线排布满足施工要求,能够无缝移交机电总包并进一步深化,以指导现场安装。
BIM团队自身也要确立技术目标,通过BIM模型规范医疗项目机电、建筑专业设计,分别对手术室、病房、实验室、药房、影像科等科室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标准化建筑信息化模型,并储存建筑、机电数据信息,形成全专业模块化成品模型,以便推进医养项目专类的BIM模型复用率,也为后期BIM运维奠定基础;通过对项目标准化单元进行参数化建模,形成门诊、医技、病房单元的可变参数化全专业模型;努力尝试和挖掘BIM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应用点,不断完善医养项目投建BIM标准体系。
以BIM为核心的协同管理,要分阶段设置实施目标。在方案及初设阶段,通过BIM模型,对重点区域净高及专业设计冲突进行全面核查,合理规划设计主干路由,控制重点区域净高。这一阶段的重点目标是查找净高不足区域,通过各专业排布模型,最大程度地提升净高;施工图阶段,通过全专业碰撞检测、管线综合、净高分析、预留预埋件复核,提高设计图纸质量及图纸可施工性,减少后期变更,提升建筑空间利用率。本阶段的重点目标在于推进管线综合与机电总包单位提前对接确定方案,在确定的方案框架下细化管综成果,并据此提出全面准确的预留预埋模型及图纸。
三,医养项目的BIM管控要点
医院项目的机电系统复杂、界面划分多,对机电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安全及节能、环保要求、声学与震动控制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医院对室内舒适性、空气质量、特殊设备的养护高标准要求。医养项目对构件命名及细节处理要求比较高,在特殊功能区域会结合大量的图纸数据信息进行BIM建模搭建。
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如核医学、放疗科、影像科、手术室、体检中心等科室,需要BIM及时跟进复核大型医疗设备的房间尺寸及运输路径复核,并提前考虑吊装口大小及电梯的尺寸及承重。扩初及施工图阶段,需要BIM协助设计和模拟确认大型医疗设备具体安装位置、安装形式、结构承重及建筑、精装、机电点位条件预留。
以医用物流轨道传输系统为例,该传输系统主要由工作站、井道间、运载轨道、供电系统、电动装载小车、轨道的转轨器、空车存储区、防火窗和防风门等硬件组成。轨道安装嵌入天花板内,载物小车悬挂在天花板之下进行运输。因此,轨道的安装高度不能过低,否则将影响过道或功能房间。BIM模型单独将轨道进行建模后,链接至土建和机电模型中进行碰撞检查和物流传输过程分析,提前规避轨道和其他专业之间的问题。
医养项目设计部分涉及大量的医疗专项设计,如净化系统、防辐射专项、医疗气体、污物收集系统等,具有系统配置复杂、专业要求高的特点,对不同的工艺流程区域有不同的要求,BIM需重点关注物流系统设置要求、建筑条件的预留及物流系统与机电系统的碰撞问题。例如,医疗气体专业的设计相对机电专业较为滞后,在现场很多区域机电管线安装几乎完成的情况下,还需要再次安装医疗气体管道。仅依据医疗气体设计图纸的管线路径,容易造成现场的局部位置不具备施工条件,BIM驻场人员需要现场复核机电管线安装情况,确保现场管线安装与模型保持一致后,在模型上模拟医疗管线,适当调整管道路径,并给出文档意见,指导后续施工顺利完成。
针对医养项目的BIM管控要点,需要BIM顾问团队提前介入设计工作,夯实BIM实施计划,整合设计计划、施工出图计划,合理安排各顾问进场与提资时间,提前告知业主设计及施工风险并提供决策依据,降低设计及施工风险,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还需提前与施工单位的BIM工作进行交互,在设计BIM阶段邀请施工单位的BIM团队提前参与,了解项目特点及BIM管控要点,并协助解决实际BIM问题,保证设计与施工BIM顺利交接。
四,BIM协同管理的沟通、问题查找与闭合
医养建设项目涉及众多参建单位,一个项目就包括了海量的工程数据,各方之间如果缺乏有效协同,很容易在建设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设计变更、频繁返工,致使投资增加。因此,多方协同与充分沟通,是医养项目协同管理的核心。在协同管理平台上,BIM顾问要负责业主、设计及各参建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同时也要发起工作线下例会和现场沟通,这与对BIM顾问的传统认知有很大不同。很多人认为,BIM工程师是单纯的技术角色,实际上,想要让BIM发挥更大价值,BIM顾问往往要承担一部分比重的管理角色,需要具备协调沟通能力和话语权。
在项目工作会议上,由业主、BIM顾问组、设计单位及相关分包单位共同参与,汇总各方工作进展,协调各方下一步工作重点,围绕 BIM揭示的相关问题协商解决。BIM项目负责人需要定期向业主提交BIM实施成果、进展和应用问题等,不定期召集各项目BIM实施人员召开技术交流会,并按照业主要求参加各专项协调会,协助会议讨论,整理会议纪要及各专项模型的搭建和修改。在各专业按要求完成搭建、修改模型后统一上传平台,BIM顾问将模型集成,各专业可同步查看,BIM顾问在集成模型的位置输入图纸分析及模型问题,查看详图不匹配、净高不足、预留洞等错漏碰缺问题后,添加业主方与设计方作为协同审核,指定设计方回复修改图纸的时间节点。设计方通过平台查看到问题并在平台设定时间内回复,最终修改图纸问题上传平台,BIM顾问通过图纸重新完善模型,做到前置解决问题,达到最终封闭率。以立方数科服务的某医养项目为例,截至施工图阶段,仅通过BIM测试共发现土建、机电、景观、幕墙等382个问题,闭合360个,问题封闭率达94%,节约预发成本约349万余元,节约工期累计约918人工日。
BIM协同管理图纸问题的跟踪与闭合统计
以业主方为主导、BIM为核心的协同管理,不仅能够调动各方积极协同推进项目进程,更能做到将BIM的应用价值最大化,这对BIM顾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能利用BIM在项目层面解决项目问题,更要主动积累经验,结合企业及BIM的应用现状与需求,共同探索企业级BIM应用,实现医养专项的项目协同管理体制与BIM管理流程的有机结合。
医养地产项目的投建往往是长期的、系列性的项目群,业主选择BIM进行协同管理,极具长远性考量和战略性视角。因为医养类项目涉及的专业系统繁复、壁垒多、标准高,在项目实施初期面临的挑战巨大。随着项目逐步推进,BIM顾问与业主配合的默契度逐渐提升,管理经验与医养专向体系的BIM成果不断积累,协同管理平台与工程模型数据的复用让项目集群的管理成本持续降低,在工程大数据的辅助下,业主的投资不断优化,运维优势也逐渐凸显。最终,BIM为业主带来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工程项目的工期和成本控制,甚至不是后期运维,而是精益建造体系支撑下的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医养地产品牌的超高附加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1年6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
758
2019-11-27
455
2019-05-16
7862
2023-10-26
1482
2023-03-28
1951
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