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塌楼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既有建筑的安全性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在这些沉痛的数字背后,是广泛的讨论和思考。为什么总会发生这么大范围的破坏?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事故?什么情况下还会再次发生?就这些问题,研究室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为什么都是大范围破坏
如同下面的骨牌一样,一栋大楼的倒塌,最初可能只是因为某一很小的环节出现了问题。而这种最初破坏影响被逐步放大,最终形成大规模破坏情况,被称为连续倒塌。
目前公认最早的连续倒塌事故,是1968年英国Ronan Point公寓倒塌事件。随后,1972年版美国ANSI标准中首次引入防结构连续倒塌的规定;1982年版ANSI标准推出具体实施办法;自“9·11”事件发生后,美国GSA2003指南和DoD2005规范纳入了可操作性较高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
我国自汶川地震后,也开始重视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设计,并在2010年版的抗规、混规中给出明确规定;2014年推出《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CECS 392: 2014)。
回到近期事故本身,美国佛州公寓1981年完工,江苏吴江的酒店建于1984年左右,而湖南汝城的民房为自建房屋,以时代背景和设计能力而言,推测建筑抗连续倒塌的能力较弱,因此发生大规模倒塌破坏的概率也较高。
事故原因是什么
在剖析事故原因前,首先梳理下各个建筑在事故发生前存在的问题。
美国佛州公寓坍塌事故:
① 1981年完工
② 1990年后以每年2mm速度下沉
③ 泳池边路面有裂缝,附近曾有施工
④ 底部防水材料失效,混凝土恶化程度提升
⑤ 2018年勘察报告指出,存在“重大结构性损坏,柱子、横梁、墙壁有大量开裂
江苏吴江塌楼事故:
① 1984年左右建造,结构老旧
② 经历多次装修
③ 坍塌时里面正在装修,可能正在挖地下室,承重墙疑似被拆改
湖南汝城民房垮塌事故:
① 为居民自建房
② 大约建于3年前
③ 坍塌时,旁边有工地在打地基
不难看出,这几个事故均为既有的民用建筑,负重大、使用频繁,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装修改造、承载能力不足以及周边施工扰动问题。虽然,在设计安全系数的保护下,结构尚能勉力维持,但不断积累的损伤、增加的载荷、周边的扰动,任何一项因素,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此可见,影响结构安全的因素并不单一,多重因素的削弱和影响,才是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
类似事故的分析与反演
此类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倒塌事故,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疫情期间发生的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事故结构存在的问题有:1)违规加层:2018年由原来的四层改造为七层;2)违规改造:原整层大厅加砌多道隔墙,改为酒店客房;3)违规施工:事发时,正对底层钢柱进行违规加固作业。
从结构安全分析的角度,上述影响因素,可被转化为结构变化、荷载增大、材料老化(材性折减)、截面损伤以及边界条件(局部柱底发生偏移)的变化。
为了分析这些多重因素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研究室展开一系列数值模拟研究。根据结构达到安全极限状态时(即将发生倒塌)各因素的数值情况,绘制形成结构安全临界面。其中,当综合影响点位于曲面上方时,将会有塌楼危险。
随着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不断提升,结构的安全空间也会急剧减小。而在材料老化严重、结构负载较大的情况下,构件损伤的加剧、柱底轻微的偏移,都有可能使结构达到安全极限,加剧倒塌风险。
研究室还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结构破坏形态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考虑柱底偏移后的破坏形态与实际更接近,由此可以推测出实际事故中权重较高的影响因素。
随着既有民用建筑房龄的增加,结构的安全余量不断减小,对承重构件损伤、边界约束变化的敏感性也在增加。对于此类建筑,要尤其关注建材的老化、表面的开裂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前预警,从而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同时,近年来违规设计、违规改建、违规施工的现象愈加严重,施工中的违规改建更是会对结构安全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对于此类工程,要密切关注施工中承重构件的损伤、基础状态的变化,及时止损,避免大规模破坏事故的发生。
814
2021-10-11
823
2019-05-11
1530
2023-06-04
5606
2021-08-17
7027
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