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一些基本礼仪和专业技能往往是“只能理解而不能表达”。但是很多职场新人如果没有被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最终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罪职场上不必要的对象,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所代表的团队也会遭受严重的形象损失。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我忙于其他事情,所以直到晚上才回复。对方留了电话号码。由于晚上不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工作时间,所以决定先添加对方,即时通讯app,然后通过短信联系。
对方没有建立新联系人的审核机制,所以添加联系人信息后,立即开始发起与对方的文字联系。先打个招呼,再确认对方身份,以免联系错人。然后,我报了我代表什么身份去联系,开始解释为什么。
这时,对方回复了两个字后,他直接拨通了语音通话。因为时间接近午夜,也是吓了一跳。
电话接通,我直接切入话题,说想跟我们借货,为了拍广告视频。因为不知道在哪里用,不知道宣传片的内容,也不知道需要借用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语音交流基本都处于我请你回答的状态。可以问三个问题,对方回答一两个问题。那么,从回复的语气来看,显然对方所有的思维逻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也就是说,借东西,目的是为了解决他的问题。他问题的根源是导演对宣传片的要求。所以当他问为什么借,应该用在哪里,借什么的细节时,对方的回答都是因为导演难,所以忍不住。
因为真的很难问为什么,我直接问对方有没有拍摄剧本之类的参考,没想到小伙子回答有,不是在xxx或者其他地方。这才让自己听了一头雾水,你在说什么?让他发给我后,语音通话结束。
谈话结束,我开始研究收到的拍摄脚本,仔细观看每一个分镜头和需要我们借物品出现的片段,然后重新组织剧情,才发现从我们这里借的物品和剧情设定的时间有区别,就是从“未来”借的东西会在剧情设定的时间出现。但是这部电影根本不属于科幻小说的范畴.
再次向对方说明情况后,告诉他那一年我们没有他需要的物品。想说这应该可以结束这个话题了。没想到,对方又回复了一段:“怎么了?”
短信没有温度,没有情感。因此,我们自然会更加关注词语的语义语境,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但这句话回来了,我却一下子被自己蒙蔽了。这似乎完全不属于你的责任范围。最后对话停留在对方最后一个问题,不想多解释多回复。
心中的感情是很多工作场所的一些基本礼仪和职业技能。按照书上说的可能很难给予教育和培训,但对人的事务的一些态度和解决方案,有时是能让一件事情顺利推进的关键背景因素之一。
这个在职场上素未谋面的新人,如果不引导他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与外界交往,只会一次又一次得罪很多不必要的对象。如果我们让这种发展继续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遭受个人甚至他们所代表的团队的严重形象损失。那么年轻人进入职场的培训重要吗?也许从这个
1059
2021-09-28
7575
2024-07-04
9033
2021-07-13
993
2019-01-18
292
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