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向老板报告后,老板回复「我再想想」,多数工作者的做法是后续再持续跟进,等待老板回复。
2.然而,当老板说「我再想想」,代表的是内容不够周延,此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主动找到不足,重新向老板补充报告,而不是被动地等老板告知想法。
3.老板问「有没有更实际的作法?」时,代表需要更省钱或更合乎成本的作法。建议在提案时,可以先建立基准并评估可行性,透过数字回答:1.要投入多少资源2.能有多少回报。通常回报大于投入更能获得首肯。
小安是个女装品牌的行销企划,近期在向老板提企划时,总是不太顺利。明明都已经按照许多前辈的建议,在提案时「让数字说话」,费了不少心力备齐相关调查数据。例如,最近有一款改版的衬衫,因更改布料及微调剪裁方式,从调查结果显示:在试穿的过程中,9成的试用者都认为,改版后的新衬衫材质更不易皱但也不会失去挺度、行动更自在。
但在向老板报告后,老板却总回复「我再想想」、「有没有更实际的作法?」让小安觉得负责的工作迟迟无法推进很困扰,只好在老板回复「再想想」后持续跟进。到底老板说「我再想想」、「有没有更实际的作法?」时,是代表什么意思呢?
1.让我再想想。
背上的猴子,是由威廉.安肯三世(William Oncken Ⅲ)提出的一个有趣理论。他在畅销书《别让猴子跳回你背上》(Monkey Business)中,把责任或者「下一步动作」比喻成猴子。
人有逃避责任的天性,只要遇到困难或不确定,总是习惯问上位者,这事该如何处理?上位者只要一答题,「责任逆转」就发生了,原本应该待在员工背上的猴子,立刻跳到主管身上。像是「您觉得该怎么做比较好?」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在把自己的责任——那只「猴子」,抱到老板面前,然后问老板:「您可以帮我照顾一下这只猴子吗?」如果老板回答「我想想再告诉你」,就相当于说「好吧,先把猴子给我照顾吧。」
过几天后,下属会再询问老板「那件事您考虑得如何? 」这时,下属看起来是「负责任地」持续追踪,而不是交给老板想、自己就无事一身轻;然而更进一步来说,老板在看完你的报告(方案)说:「我再想想。」其实是表示:「内容有点问题、不够周延。」若想成为「当责」的工作者,这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主动找到不足,重新向老板补充报告,而不是被动地等老板告知想法。
比如像小安负责的新衬衫,9成试用者都认为更服贴,连结到生活的优点就是:更不容易起皱褶、因线条流顺看起来会更专业等等。
在商业世界中,最「实际」的问题,其实就是「金钱」。因此,当老板要求「更实际的做法」,就代表他需要「更省钱或更合乎成本的做法」。
1.建立基准
在做方案时,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准指标,建立出你与高层的共同的理解基础。例如以过去曾做过的内容为参考,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建立基准的好处是:1.更容易设定目标与资源需求。2.从过去经验掌握关键要素、改善要点,并避免潜在风险。3.省时,时间就是金钱。
2.评估「可行性」
你该把这些资讯变成老板可以立刻听懂的东西,也就是用数字来回答2个问题:1.要投入多少资源?2.能有多少回报?总体而言,评估后发现回报大于投入的状况,才比较可能说服老板!
6966
2023-06-29
7875
2024-07-23
7813
2023-12-07
567
2022-01-16
118
20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