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优秀建筑人才为何突然要走?识人、用人、留人3步骤!

优秀建筑人才为何突然要走?识人、用人、留人3步骤!

建筑人才

 

摘要
1.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对于人的管理常会遇到各式各样包含招募、进用、留才的问题。

2.有效解决人才管理的问题,需要把业务和人力放在一起管理。从招募开始,业务单位的主管就要与人力资源的主管相互配合,才能找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并能建立对于人才评量的模型。

3.在用人层面,可以透过计算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进而找出业务上的问题。

4.除了识人用人,还需要注重他们的体验。例如入职后的培训流程该怎么进行、目标该怎么设定,也须由人资与业务主管一同配合。

 

我们常说,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管理,要以人为本。但是,对于「人」的管理,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总是招不到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很优秀的人才,突然就要走?为什么在你这普普通通的员工,到了竞争对手那边,却大放光彩?这,都是因为对「人」的理解不够,管理不够。

这问题要怎么解决呢?或许需要把人力和业务,放在一起管理。

最近,我看了「筑招网云计算」新产品的发布会。筑招网是一家做人力资源和建筑人才管理平台的公司。2019年我参加过筑招网的活动,和CEO相识。在发布会上,孙总有一个趋势判断,他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保证业务成功,所以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数位化工具,不能只为人力而做,还要为业务而设计,走向业务人力一体化。」

我看完觉得挺有趣的,于是找到孙总问他,什么叫业务和人力一体化呢?具体又有哪些价值呢?孙总说,业务和人力一体化的目的,是让人力更好地赋能业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我们一起来看3个场景。

 

识别和选择人才
说到理解「人」,第一个场景,就是识别和选择人才。人才,是业务成功的关键,但是,到底该如何去识别和选择人才呢?过去,在招人和用人之间,是存在信息不对称、存在矛盾的。招聘是HR的事情,而用人的却是业务经理。HR懂如何招聘,却不一定完全理解业务部门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而业务经理心中虽然有想要的人才标准,但毕竟不是专业做招聘的,操作起来,往往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去评价一个人才。

于是,人力资源部和业务部门常常「打架」,对于「招聘什么样的人才」很难达成共识。有一些企业的解决办法是给人力资源总监(HRD)1票否决权,预防业务经理招错人,但这还是治标不治本。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HR和业务协作,紧密地协作。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在招人之前,双方就先达成一致。今天市场上有很多「标准」的人才评测服务,但是,像我们熟悉的阿里、字节跳动等公司,他们要找的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人才,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同道中人」。这个「同道中人」,既要符合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又要真正适合公司的业务。

于是,需要HR和业务一起自定义评测,设定评测模型和评测报告。比如,阿里就把「聪明、皮实(编按:耐受力)、乐观、自省」这8个字,加入了人才评测中。用自定义办法生成的评测报告,还有一个好处,当业务经理拿到报告时,他能读懂,因为他自己参与了。这样,招错人的机率也降低了。

这个评测模型还能根据业务的深入,继续迭代。假设你自定义了一个产品经理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包括5个维度:

敏锐学习:是否好奇、喜欢接触新事物、学有所思;
场景理解力:是否重视事实、洞察深入、眼光长远;
非权力影响:是否有业务思维,能理解场景,观察全局;
产品创作力:是否有创意、有主张、懂取舍;
结果驱动:是否重视结果,坚持不懈。

 

在面试时,用这个模型去评测、给新人评分,如果分数通过,这位新人就入职了。入职半年、1年之后,你有了他的业绩考评结果。你发现影响「产品经理」的业绩,最核心的能力原来是模型里的第1个维度(敏锐学习),和第3个维度(非权力影响)。这时,就可以根据业绩,再来校准一开始的评测模型了。

经过人力资源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作,大家对人才的评价更加客观了,就某个业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达成共识。这是人力和业务融合,对「识人」的价值。

 

善用人才,赋能业务
刚才我们讲了招人识人,第2个场景是「用人」。孙总讲了个故事。前段时间,孙总和他公司的一个区域总经理,在复盘他上个季度的业务。复盘中,孙总发现他有一块业务做得特别好,两人讨论之后,找到了原因:关键是有一个高P专家(职级高的专家)坐镇,搞定了很多事情。

结果,区域总经理说:「上个季度是这样,但最近这个高P专家被隔离在上海了。」孙总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大。如果一位高P专家,直接决定了业务的好坏,那遇到被隔离之类的紧急特殊情况,要怎么办?怎么继续保障业务呢?未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从其他战区,调一个高P专家去支持业务呢?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来一起协作了。

于是孙总打开了自家的筑招网人才界面,用标签和等级,找到了总部和各个战区里,到底有哪几个是在这个领域内的高P专家。而在这些人中,谁又可以迅速调过去。当获得了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把信息给到区域总经理,让他来做决策。要不要调人,以及调哪位专家。传统的人力资源也能配合业务去调配人员,但双方来来回回发邮件确认,可能好几天就过去了。而现在有了数位化的工具做支撑,可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调整和决策。

在用人上,数位化的人力资源,对业务还有什么价值呢?积累下来的人力数据,可以说明分析业务。比如,透过计算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找出业务上的问题。如何计算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呢?这里需要用到人事费用,和业务的营收2大项数据。

其中,人事费用里面又包括了4类数据:

员工配比,包括员工人数、新员工占比、职级分布;
人力成本的薪资水准、标准和构成,包括新员工平均工资、在职员工平均工资、新员工定薪标准、薪酬分位值、发薪项拆分、绩效与业绩目标设置、津贴和福利;
招聘费用,渠道费、材料费;
培训费用。

 

筑招网把所有数据都集中在网站平台上,然后可以进行人事管理(PA)分析。有一家企业,就发现自己投资回报率的数据异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这到底什么情况?于是他们拿销售1组、2组、3组的「投资回报率」数字做对比,发现了问题就出在销售1组上。1组的营收不如3组,但人事费用却比3组高了将近1倍。于是把刚才列举的各项人事费用都拆开看,公司发现:

1组的人员,高职级的占比太多,而腰部不足。职级分布不均。
和相同职级的在职人员比较,新入职的员工薪资标准较高,超出正常标准范围。
1组的人工成本项中,异地派遣补贴占比较高,由于战区缺少核心人员,需派遣高职级人员,增加了补贴费用。
销售1组的用人出了问题。把问题都找出来了,也就能对症下药了。比如,调整新老员工薪酬水准差异,鼓励员工主动申请到新市场发展,带领新业务开拓。慢慢地,这家公司有效控制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投资回报率。这是人力和业务深度融合,对「用人」的价值。

 

管理人才的体验
除了识人用人,对人才的管理,还需要注重他们的体验。而人力和业务经理配合好,才能给人才更好的体验。第3个场景,就是管理人才的体验。一个员工从投履历、面试、评测、入职、人事、薪酬、假勤到学习发展、晋升、离职等,在一家公司里,他要经历这么多人事的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的体验感不好,他可能就走了。

就拿「入职」来说,一个新员工刚拿到offer,其实是很不知所措的,还要调节新环境、新工作,这时他容易有不安全感。入职第1天,有没有人带他认识一下周围的同事,告诉他茶水间在哪,大家午餐一般怎么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很小,但是他都有可能会困惑,不知道该问谁,也不好意思问。如果没有人管,他可能就被晾在那儿了。

而业务经理的能力有好有坏,有的人有经验、有的人没有经验,有的人忙、有的人不忙。这期间,如果带不好,新员工的体验就会很差。业务经理平常的管理工作也很不容易,挑战很大。

GE前执行长杰克.威尔许说:「一个称职的业务主管,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业务经理不仅要管理团队,还要了解员工的情况;在人员管理过程中,有20多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包括招聘、offer、入职融入、试用期考核、转正、晋升、人才盘点、发展等等。所以,在复杂又挑战的管理中,必须有人力部门的帮助。

比如,HR可以先在系统里,准备好不同职位需要的学习课程,让新员工一来就有事可做,不至于被晾在一边。业务经理,也可以一起在系统里设置工作任务,安排一对一面谈,建立新员工试用期的目标、考核等等。

把任务都设定好,这样一套打通的、固定的流程引导,才能给一个新员工的入职创造非常好的体验。要留下好的人才,把人才用好,必须注重体验。这也是人力和业务协同的价值。

 

最后的话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要以人为本,人是一切的起点。未来,最重要的是人才管理。这些话,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却很难。首先,必须对「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去识别和选择人才;然后,善用人才,管理好人才的体验,从而留住人才。毕竟,业务都是由人做出来的。人才有了,业务才可能成功。

什么是孙总所说的,业务和人力一体化的价值呢?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有人力资源部门,记录和收集各种有效的、多维度的数据,去分析问题;然后让人力和业务部门深度融合,让人力更好地赋能业务。打通的系统和贯穿的数据,加上更流畅的流程,能说明公司及时调整业务和经营决策,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今天筑招网在做的事情,挺有意思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祝福筑招网,继续创造价值。也祝福所有企业,做好人才管理,实现业务成功。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