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建企/猎头招聘 > 建企都来学下!创新又争议的亚马逊人才策略!

建企都来学下!创新又争议的亚马逊人才策略!

亚马逊人才策略

 

许多企业随着规模变大,开始成长变慢、灵敏度下降、创意难寻,但贝索斯和他的亚马逊帝国,却从未受此束缚。他如何让员工维持创新?又得付上哪些代价?

 

读完这篇文章,你可以学到什么:

以14+2条领导人原则选才,塑造明确组织文化。
对高阶经理人贴身训练、为一般员工设计竞争团体。
对于绩效低落员工零容忍,技术性淘汰「幽灵」。

 

从西雅图郊区的车库中诞生的网络书店,到拥有全球近150万名员工、市值上看3万亿美元的亚马逊帝国,贝索斯(Jeff Bezos)持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正面来说,贝索斯很有创造力,懂得如何在变局下把握商业机会;但另一方面,他很擅长把员工压榨到极致,挑战税法和劳动法的极限。」曾撰写《贝索斯传》,2021年推出续作《贝索斯新传》(Amazon Unbound)的美国资深记者布莱德.史东(Brad Stone),在天下文化安排的越洋媒体联访中不讳言地说。

被誉为「最懂贝索斯的人」,史东在8年前写下广受热议的《贝索斯传》(The Everything Store),后续见证亚马逊从「万物商店」到「无极限王国」的旅程——包含开发智慧型助理Alexa、投资好莱坞与华盛顿邮报、发展蓝色起源(Blue Origin)太空计划⋯⋯,因此再次动笔写下新传。

史东在《贝索斯新传》中指出,「大型企业因为规模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例如成长速度变缓、灵敏度受限制、资深领导干部因为赚太多而失去判断力等,贝索斯与其遍及全世界的事业帝国完全没有受到规模所累。」

史东观察,亚马逊能持续壮大,成功关键是贝索斯对人才机制的设计。他以“Day 1”的成长精神设计选才、育才、留才的策略,促使员工持续创新、快速决策,但相对应的争议也未曾间断。

根据《泰晤士报》(The Times)分析,亚马逊计时人员平均每年流动率高达150%,相较大多数企业的员工流动率普遍落在12~20%之间,亚马逊的流动率高到不可思议。

 

选才:贝索斯亲自面试,14+2条领导人原则
早期贝索斯喜欢亲自面试,提问也相当随机,但随着事业单位剧增,亚马逊发展出系统化的用人评分标准——14条领导人原则。当中包含顾客至上(Customer Obsession)、创新与简化(​​Invent and Simplify)、坚持最高标准(Insist on the Highest Standards)、达成业绩(Deliver Results)等等。

综观14条领导人原则,史东直言,亚马逊追求的人才样貌,就是产能表现最佳的员工:「亚马逊就是一个纯粹的科技实验公司,对员工的同理心从来都不是讨论核心。」

这些标准塑造了有纪律的组织文化和高产能,但冷酷无情的步调,也导致员工的成就感低落。

以2015年首次「会员日」企划为例,书中就提及,在Amazon Prime资深主管克莉丝.露普(Chris Rupp)带领下,团队不分昼夜工作、创下销售历史新高,却没有时间庆祝,必须马上交出6页检讨报告。报告中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搞砸了」,完美体现亚马逊领导原则中「大声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位精疲力竭的主管,开始对公司机械式的管理产生质疑,最终离开亚马逊,永久取消了自己的会员资格和帐户。

亚马逊的用人思维转型,明显晚于许多大型企业。当企业很早就开始强化雇主品牌、留才策略,迟至2021年7月,当贝索斯将CEO的位子交棒给亚马逊网路服务公司(AWS)的执行长贾西(Andy Jassy)后,才新增了两条新的领导人原则——成为地球上的最佳雇主(Strive to be Earth's Best Employer)、肩负起重大的社会责任(Success and Scale Bring Broad Responsibility)。

 

育才:近身学习,鼓励竞争
贝索斯擅长透过创新职位或团队编制,来达成培育人才的目的,例如技术顾问(Technical Advisor, TA)和双比萨团队(Two-Pizza-Team Rule),就是两个著名的做法。

技术顾问又称「影子」(Shadow),是贝索斯精心挑选的高阶经理人。这是一份全职工作,需时刻跟在贝索斯身边见习,负责会议笔记、草拟年度股东信等。书中也提到,现任执行长贾西就曾担任贝索斯的影子长达18个月,因此交棒时,他已是成熟的领袖,在镁光灯下也能表现出众。


虽贝索斯愿意近身培育贴班梯队,但多数员工则被赋予强大的竞争意识,在短期内逼出工作效能,细分出许多「双比萨团队」,意即人数少到开会用餐只需要叫两个比萨。贝索斯将大量权力下放到这些工作小组,训练他们快速行动、准确出击。这些团队各自独立运作,却时常会负责相同的专案,在互相竞争、彼此学习的过程中,也帮助亚马逊总是能比对手更快推出创新产品。

留才:零容忍,大刀淘汰「幽灵」员工
在贝索斯的人才策略中,最令人争议的,是他想极力避免「平庸化」的现象,危害到亚马逊的“Day 1”成长精神,因此提倡「强迫排名」评鉴法(Stack Ranking),持续淘汰绩效垫底的员工。

但是,内部极端的做法导致2015年《纽约时报》一篇报导揭露:亚马逊开会像是争斗、设定不合理的高标,甚至罹患重症、流产、需要照顾家人的员工,也要照常维持高绩效的工作表现,否则会受到处罚等,这些相当「人为达尔文主义」的做法,引起外部挞伐。

史东在书里提到,面对负面声浪,贝索斯第一时间向全公司22万名员工发信,鼓励他们阅读该篇报导,但声称「这不是我所了解的亚马逊」,鼓励员工把任何类似事迹提报给人资部门,甚至直接寄给他本人,结果收到数百封来信。此后,亚马逊进行了几次改革,大致废除了强迫排名、为团队设定淘汰目标的做法。

不过,到了2017年,贝索斯又开始担心公司出现效能低落的幽灵员工,因此下了一道名为「管理幅度」(Span of Control)的命令,要求所有亚马逊的主管,每人必须拥有至少6名直接部属。原先直属不足的资深经理人,必须从部属手下抢员工,一路往下竞争。

这种「抢椅子式」的组织重整,其实是一种技巧性裁员。根据史东在书中披露,零售事业部门中就有10~20%的人被抢走部下,或失去主管职,最终转调或离职。

「这是典型的贝索斯风格——聪明,也相当残忍,」史东说。亚马逊员工人数趋缓、利润提高,加上Prime会员数和AWS的成长,亚马逊年获利从2017年的30亿美元,在隔年激增至100亿美元,贝索斯也超越比尔‧盖兹,晋升全球首富。

亚马逊在贝索斯27年的带领下,所有的争议只不过像是马路上的「减速丘」,无法阻挡亚马逊急速崛起。但如今,社会对大型企业日益反弹、员工要求调整薪资、改善物流工作环境等等,史东认为,这些管理上的巨大挑战,可能会使亚马逊不再如同书里形容的「无所束缚」(Unbound)。

用争议方式带动创新的贝索斯,在美国疫情导致的大离职潮下,是否会痛定思痛、在人才策略上注入更多人性温暖?抑或持续在骂声中,坚持高度竞争的人才留用机制?将持续受全球企业关注。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