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工作是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会面临的问题,可是换工作绝对不只是「加薪」这件事而已。
职业生涯就像一个旅程,你知道你大概想去的地方,你手头也没有精确的百度地图,青春就是旅费,这中间就得靠自己寻找旅伴、寻找适当的交通工具。但每个决定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举例来说,假设你目前身在中国,你的最终目的是到加拿大,也刚好存够了旅行费用。朋友给了你一张泰国《亚洲东方快车》总统套房的三折折价券,条件是要跟他一起参加半年在泰国的志工活动。你要去吗?
答案是看你的目的。
如果你希望尽快到达加拿大,泰国之旅会拖累你的行程,你只好拒绝;如果你不在乎到达加拿大的时间早晚,也不排除到泰国寻找新的机遇,也许你就可以考虑使用这张折价券。
考虑换工作的时候有几个思考的方面:
1.诚实面对自己
要换工作之前,应该诚实地问自己,究竟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答案可能不是那些「父母亲觉得做这个比较好」、「老婆觉得做这行比较稳当」、或者「会让别人觉得我很厉害」之类的工作。
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希望你做的,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换了公司之后,你可能还是会面临跟现在这个公司类似的状况:觉得挫折、觉得无趣、觉得浪费时间。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大学毕业生,谈吐得宜、彬彬有礼;他的个人档案和之前的作品也很出色。我以为他是那种不温不火的人,没想到一问到「如果可以的话,你最想做什么?」他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说「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开飞机」。
「喜欢做的事」就是那种让你充满热情、讲起来会眼睛发亮的事情。一天花至少8个小时在公司,如果你做的事也正好是你有兴趣的,你会愿意全力以赴,就算要加班也甘之如饴;而这股动力也会提升你的工作表现,而产生「正向循环」。
你也许会说,反正是为五斗米折腰罢了,熬过了8小时,下班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已经相安无事了好几年,你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不用谈职涯规划了,因为你已经找到了规划的方向-「向钱看」。那倒也容易执行。(以下的文章你也就甭浪费时间读啦!)
2.布局
画画的人讲求「布局」,职涯规划也是要布局的。当然,选择让机遇决定职涯方向,也是一种布局的方式。
首先,要「当老板」、还是要「当上班族」是两条不一样的路。从一而终「当上班族」的布局,与先「当上班族」再「当老板」的职涯规划也不一样。
立志「当上班族」的最重要的就是累积自己的「可转移技能(transferrable skills)」,例如做消费品(FMCG)产业的营销企划,就很容易跨产业移动。我有朋友从星巴克跳到通信公司的手机部、又转到银行作消费金融的营销企划。就是典型以「可转移技能」换工作的典型。
打算先做几年事再出来「当老板」的,上班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未来要当老板得会做的事,包括:财务、人事、营销企划、研发工程师、还有产品开发等等。换工作的目的,在于累积企业经营的不同技能,你选择工作的着眼点自然与上述深入经营同一职能的方向不同。
3.有AI的未来
不管你喜欢与否,人工智能AI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进入职场。AI可以写研究报告、写新闻稿、会做设计稿、会素描、会点菜、会理财、会进行投资交易,你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或者未来想继续做的事,有没有机会在未来被AI取代?如果有的话,你有什么因应之道?特别是中年转业的人,往往也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更需要未雨绸缪、计划未来。
Digital Trends预测有8个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以及因应之道可供参考:律师、新闻记者、司机、厨师、财务分析师、电话销售与客服助理、医务人员、建筑工人与劳力工作者。
4.求职战术
典型MBA式的职涯规划建议大概是这样的:
(1)首先对自己的工作技能做一个SWOT分析(Streng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2)找出目前工作与未来想投身工作之间的不足之处。
(3)想办法补足这些不足点-可以是进修短期课程、学习新的技能等等。
(4)开始求职跟新领域相关的工作。
(5)社会新人需要大量投递简历,也许需要用Execl表格精确追踪每个求职申请的状态。已有工作经验的,就得靠人脉与猎头公司帮忙。
(6)你甚至可以每半年、每年做一次SWOT分析,一直到找到理想的工作为止。
5.选择的方式
当无法决定去留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不同选项的优缺点写成一个「Pros and Cons」(优点和缺点)表格,一分为二,把不同的考虑因素都放在纸上,再为不同因素的放上加权分数,最后总计就可以得出结果。
但即使是一模一样的「Pros and Cons」表格、一模一样的选项加权分数,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
◆有些人倾向使用「减法」:
以目前的状态为基准,计算不同选项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说,从私人企业换到跨国企业,虽然薪水大幅增加;可是工作压力加倍、工时变长、而且外商随时会炒人。
以「减法」将负面的事项作为主要决策的人,很多时候会倾向选择留在原来的「舒适圈」,因为留在「舒适圈」的风险、以及相关的负面事项最低。
◆有些人倾向使用「加法」:
以目前的状态为基准,计算不同选项可能带来的好处。从私人企业换到跨国企业,薪水大幅增加,而且有机会学习跨国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有机会增进语言能力等等。
选择以「加法」来评价的人,会比较看重不同选项所带来的好处,选择离开「舒适圈」的机会往往较高。
结语
上述的5个原则只是建议的思考方向。去留之间、或者不同工作机会之间的选择,除了「金钱」这个容易令人迷失的条件之外,绝大多数的时候受个人价值观与情境因素的影响:同样的工作机会,在30岁和40岁时你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单身和成家后可能有不同的考虑。这些都无所谓对错,只是个人选择罢了。
当然,我们总希望有个水晶球,预先知道自己所选的是不是最好的。如果在考虑过上述5个面向,你还是觉得难以下决定,也许你可以参考我的方法—我在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会问自己:「如果我没有做这件事,我80岁的时候会不会后悔?」当拉长了时间轴之后,看法会变得不一样。
我也用这个问题来确认自己对新工作的热爱程度,还挺管用的。也许你也可以试试!祝大家悠游职场、生活有力!
7174
2023-09-10
7885
2023-11-03
951
2020-10-10
1045
2020-12-01
7877
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