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如战场,有时难免剑拔弩张、针锋相对,或是私下过招,互有心结,一旦有了过节,积怨难解。只是世界很小,说不定哪天你要求助的对象,就是过去的「仇家」,如何「一笑泯恩仇」,学问很大。
从事房地产策划的Ruby就有过亲身经验。当时她要离职,花了很多时间做工作交接,没想到接手的同事A私下跟别人抱怨,说她没用心交接。Ruby气愤莫名,一时捺不住性子,发了电邮给高层主管,请他们主持公道,就此跟A结下梁子。结果,换到新公司没多久,接下一个合作项目,对象就是老东家,而且窗口居然是A,让Ruby感到十分尴尬。
别让人际关系出现「死角」
除了同事间的嫌隙,还有一种「恩怨」,常见于主管和属下之间。
筑招网总监洪晓芬表示,有时主管对下属爱之深、责之切,要求可能严厉了一点,但是下属年轻气盛,无法接受,于是双方撕破脸,彼此不再往来。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下属渐渐体认到当时主管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很好的磨练,很希望能重新修补关系。
洪晓芬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她曾对爱护她的主管说出:「不要留我了,我的心已经不在这里了!」让对方感到很伤心,双方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络。
各种新仇或旧恨,往往会变成职场人际关系的一个「死角」。「当你拒绝了一个人,也就等于拒绝了他背后的所有资源,」洪晓芬指出,你的「死角」愈多,所能整合运用的资源也愈少,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筑招网统筹杨夙慧指出,对于多数人来说,要主动求和,代表需先向对方低头,难免放不下身段。另一方面,即使真有和解的念头,也可能不知如何拿捏时机和技巧,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职场恩怨小心变成八卦话题
洪晓芬认为,职场上的恩怨化解,可分「新伤」和「旧伤」两个层次。
冲突发生后,趁着「伤口」还没开始恶化前,尽早向对方释出善意,较有机会达成和解。洪晓芬建议,在话术上,不妨运用「抬举」对方的技巧,比方说:「要不是你这么优秀,我也不会这么在乎你的看法」,或是「要不是你以前对我这么好,我说不定会更生气」,一般人听到称赞自己的话,火气无形中也会「降温」,自然也比较容易「握手言和」。
洪晓芬提醒,处理「新伤」时,不要「摆着」等伤口自动愈合,因为办公室人多嘴杂,你和对方的这段过节,会不断地发酵,甚至变成同事间的八卦话题,届时就得花更多力气善后。
至于主管和下属的冲突,也有不同的和解方式。如果是下属得罪了主管,可以在公开场合称赞老板,但是切记,要在对方不在的场合,以免让人留下「拍马屁」的印象,事实上,透过第三者的传话,主管反而会觉得更开心。
如果是主管这一方想要主动和解,则应该采取私下沟通的方式,让下属知道你很需要他,「毕竟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需求,」洪晓芬强调。
从小动作释放善意
当「新伤」随着时间变成「旧伤」,和解也需要循序渐进。从空间上来区分,「旧伤」的处理也有两种类型。
类型之一,就是你和对方还在同一个办公室共事,只是彼此有宿怨,看到对方,不会打招呼,甚至故意把对方当「透明人」。
洪晓芬认为,要化解这类型的恩怨,原则是「从小地方做起」,比方说,搭电梯时,对方赶着要进来,帮忙单击按钮,延缓关门,或是帮对方开个门。从这些小动作释放善意的信息,时间久了,对方自然会感受你求和的诚意。
忌讳的作法是,主动在工作上提供帮助,会让对方觉得「你是来示威的」;另外,最好也不要在公开场合直接表态,因为这等于逼迫对方必须立刻做出回应,反而变成一种挑衅。
破冰,需要技巧与耐心
如果和解对象是以前的主管或同事,洪晓芬提醒,一定要谨记「能力要提升、姿态要放低」,如果你是在失意落魄的情况下去求和,「对方可能会认为,你不是来求和,而是来求救。」
这类和解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铺陈和酝酿。首先,要向对方持续问候,不论写信、写卡片都可以,但不要期待对方一开始就给你响应;另外,在公开的场合,多称赞对方,「好话」终究有机会传进对方的耳中。甚至故意制造工作上的交集,让你「名正言顺」地跟对方互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正如同「伤口」需要时间才够能平复,想要化解人际恩怨更需要耐心,洪晓芬以写信问候为例,「通常写到第10封信,就会『破冰』了!」
5238
2023-06-04
6778
2024-09-06
586
2019-06-26
1903
2022-05-26
2614
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