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上班族都是尽守本分,想要好好表现的;特别是第一天到新公司报到的那天。
但时日一久,也许因为与同事的摩擦、与老板的做事步调不合,挫折感油然而生,对工作的热情也逐渐消退,于是选择黯然离开。
马云在他的微信发文里是这么说的:「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
「心,委屈了。」就是挫折感。
挫折感这个东西就像瓦斯漏气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若有若无的气味,等到气味重到左邻右舍大呼小叫的时候,当事人自己也得夺门而出了。
天然瓦斯的主要成份是甲烷CH4;而工作挫折感的主要来源,以我的观察,就是「怀才不遇。」
对于「怀才不遇」,我应该算是挺有经验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在深圳做事,平均每18个月就换一次工作–建筑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设计院–几乎大多数的设计机构我都沾过边。
这个纪录现在看起来可能稀松平常,但在多年前,那已经足以让我名列「跳槽大王」的排行榜。
那时我的父母亲不止一次忧心匆匆的提醒我要有耐心。「滚石不生苔」是他们最常说的话!
对我来说离职的原因从来都不是钱,而是自以为「怀才不遇」的委屈。
那时年轻不懂事,觉得在大学学了一身武艺,应该做所谓的「策略规划」,但在公司里却只做写报告、整理powerpoint这些简单的事,简直是浪费生命。换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工作的内容大同小异,仿佛在大学学的一点也用不上。
后来自己当了主管,面试刚出来工作的应届毕业生,问他们如果工作内容可以由他们自定义,他们最想做什么;这些来面试的青年才俊,每个都说我想做策略规划!
我那时才明白,原来年轻时的「怀才不遇」其实源于自己的自大与无知: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对公司的业务也不甚了解,空有教科书上的理论,其实根本没有能力规划业务。主管要自己写报告、整理powerpoint正是磨剑的基本功,只是自己不了解而已。
工作超过10年之后,职涯初期那种对工作内容不满意的「怀才不遇」感逐渐消失:我终于有机会主导年度计划、甚至5年计划。
但我面临了另一种层次的「怀才不遇」:随着职位升高,办公室政治的斗争层次也越来越高,有些同事会「劫持」我的工作成果、或「抹黑」某些项目的贡献。
心,又委屈了。回想起来,自己当初那些「怀才不遇」的挫折感,其实是可以好好处理的。这里有6个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1.了解公司的文化
很多时候「怀才不遇」的问题来自于文化冲突,无法调节企业的组织文化。
关于公司的文化当然在面试的时候不容易一窥全貌,但从面试者的人格特质也许可以略知一二。最好的方法,是透过自己的人际网络侧面了解这家公司的风格,以免入职之后,产生调节不良的状况。
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在找工作前应该问自己,究竟适合在那类公司做事,而不是人云亦云。
喜欢一步一脚印的、不在乎必须遵守很多公司政策与规定的,也许可以考虑公家机关、或较有制度的公司做事。喜欢弹性工时、不喜欢被人管的,或许步调较快的新创公司、或自己创业会让你有较大的满足感。
2.了解自己的职涯位阶
工作资历不到3年的–除非你在新创公司、组织极为「扁平」的公司(例如从CEO到最基层的员工职层不超过4层)、你的主管年纪在30岁以下–你可能会被要求做很多杂务,或者那些你认为「高中生」都能做的事,例如复印扫描档案、整理Excel表格、做Powerpoint简报等等,
这个时候,除了抱怨「大材小用」之外,不妨尽量把这些工作变成学习的机会。例如,扫描档案的时候顺便看看档案内容,进一步了解公司。
我年轻时犯的错误就是,在工作资历尚浅的时候就不知天高地厚想做「策略规划」的任务。殊不知自已一路工作的都是设计机构,部门同事有10年、20年工作经验的所在多有,根本轮不到我做规划事务。那时的「挫折感」完全是自己不切实际造成的。
3.与主管保持良好的关系
「与老板不合」往往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虽说任何人际关系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但作部属的有较大的责任维系这个关系,因为你的主管必须面对很多部属,而你只有一个直属主管。
跟主管处不来,受害者绝对是自己。不只上班时的气氛欠佳、你的工作表现即使再好,也一定会被打折。
除非你是公司里呼风唤雨的超级业务员、或者是家族企业的皇亲国戚,否则跟主管打对台的的成功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的好友曾经是跟主管对着干的超级业务员,终究还是主管赢了一仗、自己黯然出局。
4.设定工作优先次序
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你一定要懂得设定优先次序;而且这个优先次序应该跟部门、或者主管的重点项目是一致。
多年前我有个助理,经常工作到晚上8-9点才回家,可是好几次我跟她追问工作进度的时候,她往往跟我说我要求的事项还没完成。看得出来她觉得很挫折。
我花了几个星期才让她明白,部门是一个整体,她必须把主管设定的重点项目列为优先,而不是自顾自做自己职务范围内的事。我也发现她开部门会议的时候不是很专心,有时没有注意到需要与其他部门同事协调的事情。后来我指定她来写部门会议的会议记录,并且每星期一与她一起订定当周的重点工作,她的工作状况就改善了,心情也好多了。
5.埋头苦干之余,记得作「对内公关」
曾有个资深同事告诉过我,应该拿75%的力气做事,25%的力气做公关;只可惜我在职涯的最后一年才听到这句建言。
我之前一直以为,只要主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好了,所以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做事」上,以至于几次在最后一步被人将我作的项目「据为己有」。
在职场《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件事是绝对不存在的!
如果你在跨国企业工作,你一定得主动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即使同事知道你经常加班,也不代表你对公司有贡献。
对内公关的的对象不仅是主管、部门同事、也包括「所有」跟你有业务往来、跟你不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其他同事。
除了定期的电邮让同事知道你的项目进度与成果之外,在跨部门的联席会议也是宣扬自己工作的很好平台。脑袋里最好有个不定期更新的”Elevator Speech“,不小心在电梯里碰到高阶主管被问到”How’s it going?”的时候,可以在一分钟内简介你的亮点项目。
做好对内公关,才能真正让别人看见你的表现,降低你的工作挫折感。
6.做好情绪管理
工作的过程当中难免遇上瓶颈、或者出现预料之外的事件,以至于项目无法顺利完成。或者,某一天某个高层突然有个「Bad Hair Day」,无端端让你吃一顿排头。
碰到这些事情第一要务就是冷静下来,离开办公室走一走,让自己恢复平静;以免因为情绪而做出连自己可能都会后悔的事。
多年前我部门新进了一个「副总裁」,算是部门里在我之下最资深的同事,也等于是我的当然「职务代理人」。
她来了没几个星期我就去出差了;回来之后,部门每个同事都跟我抱怨这个副总裁很「bossy」。我当然就跟当事人恳谈了一番,并坦白告诉她,在我们部门「职称」并不重要,她必须以自己的专业赢得同事的尊重。
没想到,下午4点钟跟她恳谈,当天下午7点这位新同事就向我递了辞呈。之前她可是经过多次面试、历经数月才进公司的。
我当然试图挽留,但是她去意已坚;部门其他同事得知这个消息一副无关痛痒的表情,我也就不再坚持留她。她在公司前后也只待了6个星期。
我可以想像那位同事当时心里一定有很大的挫折感,但如果她可以冷静半天,说不定事情会有转机。她之前在别家公司的工作记录极佳,相信她在新职位也可以表现得很好。很可惜没有机会与她共事!
结语:
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加入新公司之前如果能事先了解职务内容、主管的行事风格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怀才不遇」的机率也降低了大半。
到职之后,如果能与主管保持良好的关系、并适时做好「内部公关」,自然工作起来可以得心应手。
祝大家乐在工作,如鱼得水
7824
2023-11-27
416
2019-01-09
4947
2021-07-06
7859
2024-06-11
2088
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