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产品设计师面试:面试官想看到你的6大特质

产品设计师面试:面试官想看到你的6大特质

产品设计师面试

设计师面试时要展显哪些特质和能力,才能获得面试官青睐呢?作者分享面试产品设计师(4年以上经历)时会观察的6个重点,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软硬技能、能在商业和用户价值取得平衡、具备验证设计成效的能力、具备设计驱动的行动力,以及对产业有了解及见解,分析面试官会怎么问、推荐的回答架构。


本文目录
简单说明公司背景和产品设计师面试过程
产品设计师面试,面试官想看的6个要点
能够有效率的沟通、表达重点
面试的表达能力(推荐用STAR回答)
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
具软硬技能,并能接受建议、主动寻求反馈
能够在商业和用户价值间取得平衡
具备验证自己设计成效的能力
具备设计驱动的行动力
对产业有所了解,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每到农历年过后,职场纷纷开始骚动,许多人开始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也开始在求职网络上看到各种设计职位,感觉求职的市场非常活络热闹。


在经历了半年多的面试官人生之后,累积了一些观察和洞见,想借此在这个热闹的换工作季节,分享我认为的理想候选人该具备的几个要点,虽然面试相关的议题,已是老生常谈,很多职位叙述也都写得很清晰对于人才的最低要求或加分条件……等,但我希望能够透过自身经验和实际案例,更清晰的提供给正在准备面试的设计师们,关于面试官们期许在候选人身上看到哪些特质和能力,顺利获得理想合适的工作机会。


注:作者特别说明,协助面试的职位条件要求是需有4年以上做过线上产品经历的设计师,文内提及内容或许不适用于全部产业和不同资历的职位,若有偏颇遗漏之处,欢迎补充或指教。


简单说明公司背景和产品设计师面试过程


我们公司是来自欧洲的旅游电商(碍于公司条款,不便公开透露),我目前在上海分部担任产品设计师,主要任务是将全球产品在地化,目的在于拓展当地市场。


约莫在两年前加入了这间公司,当初经历了5轮面试,从招募专员的英文沟通和工作能力过滤筛选、两轮设计能力考察、on-site设计白板挑战到最后公司DNA文化访谈,每一关都有考察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犹记我当初对于整个面试过程,有着非常好的印象,主要在于每次面试之前,招募专员会跟我大略提到后面几关考核的重点,结束过后,他也都会再跟我约一轮电话访谈,聊面试官对我的看法和可以进步的地方,有种面试顺便得到满满的干货(学习),赚到的感觉。


时光快转,如今我成为了那位考核别人的面试官角色,而我主要负责的部分在考察设计能力和on-site设计白板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对于人才录取的考量标准在于这个人的能力和特质是否能够在我们公司取得成功,实现自我理想,看得出care people的公司文化,而不单纯是看这个人能够帮公司增加多少获利或是付出多少贡献。


另外,公司对于面试官的要求和训练算是挺完善的,首先需要经过招募专员的训练和旁听面试过程,每次面试完毕,需要(建议)在8小时内写完feedback和决定是否录用,最后全部的面试官需要一起开会,公开自己的录用决定以及原因,了解彼此想法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候选人,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可见公司对于人才录取的谨慎,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了其他面试官所侧重观察的要点。
 

产品设计师面试,面试官想看的6个要点


这半年多当面试官的期间,经历了将近10几场面试,综合了自己的观察和集结其他面试官所侧重的面向,我列出了以下我认为理想候选人该具备的主要6个要点:


1. 能够有效率的沟通、表达重点


几乎每一类型的职位要求,或多或少,都会强调沟通能力,而产品设计师这种跨领域合作的角色,更是如此。如何在工作过程中,有效率的将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用具象的案例辅以说明,让团队成员或是利益关系人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在面试阶段,我们在观察沟通能力上,会分成两个层面考察:

 

1-1. 面试的表达能力(推荐用STAR回答)
 

单场面试大概都是45~60分钟,包含自我介绍、工作经历、项目经理分享,再加上额外的Q&A时间,其实分给每一部分的时间都很紧迫,而我发现很多候选人会从很小的细节开始讲起,尤其在项目经理分享上,譬如:这个项目经理为何是解决A问题,因为A问题是在公司策略决定下产生的,所以A问题被列为首要优先级……过了10分钟后,我还是不知道这个项目经理到底是在干嘛。
 

包含细节是好事,代表对项目经理了解深刻,但由于面试官平时也要工作,非常有可能,在面试一结束,就对刚刚那段细节很多的对话,有着模糊不清的记忆了……
 

所以若候选人能够帮忙面试官画重点,面试官会非常感激涕零。
 

那要怎么画重点呢?候选人除了正面给予答复之外,在讲述细节时,有一个方式挺推荐大家的,叫做STAR(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s),相信大家有在网路上看过一些分享文章。它主要概念就是结构化你的回复,尤其面试问题牵涉到过去项目经理和自己经历。


简单来说,就是你的答复会包含以下几个项目:


Situation(情境):执行某项目经理的时空背景,为何会有这个项目经理?这个项目经理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Task(任务):你在这个项目经理里面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Action(行动):你做了哪些事情?如何做?
Results(结果):项目经理完成后的结果和学习是什么?


我在经历面试也都会以这样的方式,应答有关自己过去经历的问题,譬如当我被遇到这个问题:你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遇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我的答复会是:
 

结构 回答范例
首先正面的回覆 我自己遭遇到比较有困难的点是跨组、跨时区的合作沟通不易,不过我透过图像的方式,让沟通变得有效率,大幅改善了这个问题,
开始讲故事给面试官听 那举个实际案例好了,
Situation 情境 曾经与位在欧洲总部的2个负责金流支付的团队合作,我们的角色主要在协助串接Wechat Pay和Alipay这两个支付方式的体验,确保对当地用户是友善且顺畅的,但跨团队、跨时区的合作,彼此工作范围常交叠一起,导致分工混乱、资源浪费。
Task 任务 因为担任专案设计师,在前期就已发现PM之间分工认知没有达成一致,导致初期在开会的时候,常常各说各话,沟通效率不彰。
Action 行动 于是我将整个产品用户体验会制成一张flow chart,依据我的理解和概念,把各个组该负责的范围标记起来,接着再召集大家一起开会,彼此确认。
Results 结果 那个会议上,PM们之间有了flow chart图像的帮助,马上就清楚彼此的负责范围和细节,至此之后,开会就变得相对有效率,也让我体悟到运用视觉化的力量,可以有效提升沟通效率。

运用STAR的结构化面谈方法


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当然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上述只是一个我自身觉得挺有用的结构化面谈方法。总而言之,候选人若能在分享过去经历或回答跟经验相关的问题时,就能够让面试官容易了解,可以让他们轻松的用萤光笔画下重点,并且包含适当的细节,足够的证据,支撑你所说的「重点」,是最完美不过了! (这样面试官在写feedback的时候,就不用使劲自己的金鱼脑,回想刚刚发生的一切了……)


1-2. 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


这个部分的沟通能力,除了会透过面试时的表达沟通一同衡量之外,也会着重过去的经历分享,譬如问一些引导式的问题,让我们探究推测你在真实工作与团队沟通的真实状况,譬如刚刚讲到的在工作上是否有遇过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就是标准考题。


另外在设计白板挑战阶段,我们也会审查你在短时间,如何表述所遇到的问题,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为什么会做如此决定……等内容,面试官有时候也会角色扮演,化身项目经理或是工程师,对你的解决方案提出质疑,观察你是如何回应,尤其身为产品设计师,常常面对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时候若只回复因为我觉得这样挺好看的……会有很大机率被直接送进拒绝录取的名单。


我们期许能够听到你是透过什么洞察或是用户调研、竞争者分析或市场数据,而产出的设计决策,并且能够让面试官听到一个可以「画很多重点」的故事。


2. 具备软硬技能(可独立工作),并能接受建议、主动寻求反馈


身为产品设计师,从前期规划策略、中期产出设计、验证设计、到后期与工程师协作、完成功能,每个过程都会积极参与,所以需要有独立工作和推动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个动作一个指令。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强、抗压力够、具有团队精神……等)和硬技能(具备Sketch、Figma介面软件的使用能力、能够制作互动原型,执行易用测试……等)都需要兼备。


但独立工作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也要能够倾听用户的需求和团队成员的建议,尤其在大型组织内,很容易产生谷仓(Silo)文化,大家各做各,团队之间只为自己KPI努力,不主动交流,这是不乐见的,所以候选人若能展现自己是能够积极分享,寻求团队或设计同侪的反馈也是很重要的。


曾经遇过一位候选人在面试尾声,询问我们对她面试表现或是作品经历有没有任何的建议,当下我着实愣了一下,心想这部分不在桥段里面呀,没准备台词,不过这倒是让我们觉得这位候选人的心态挺好的,非常积极寻求建议,这或许可以推测到她工作上的态度,是重视feedback文化,积极寻求意见的设计师,后来她也成功录取成为我们的团队成员(当然不是只因为询问反馈这件事就录取,她其它的能力也是在标准之上)。
 

3. 能够在商业和用户价值间取得平衡,体现在设计之中


身为把关使用者体验的产品设计师们,具备打造友善易用的设计的能力看似已是标准要求,但若只着重使用者体验,创造出一个对商业没有任何效益,甚至是伤害商业价值的设计决策,并不是我们找寻的理想人才。


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候选人在商业和用户价值之间是能够取得平衡,创造双赢的局面,当然世界没有这么完美,有时设计师会需要妥协(可能常常需要)。那在商业获利却会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我们希望看到候选人能够分享他们是如何思索这类的难题,譬如:那牺牲到什么境界是你的底限?并且为什么?是因为过去经验告诉你,或是某研究获得的学习……等。


那一味靠拢商业价值,拥抱商业为先的设计师,是否会更为理想?其实并不然,甚至可能会导致反效果。曾经有一位挺资深的候选人,跟她聊到这个话题,她劈头就提到:我目前所做的项目经理,完全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并且我目前的公司都解散用户调研部门了,所以设计过程已经不太着重用户这一块了。虽然她资历很深,不过心态太偏重商业,反而失去了设计师最重要为用户发声的使命,我们几位面试官也观察到一样的状况,后来也考量其他因素,就决定给了个No(不录取决定)。


针对这部份,面试官是如何观察呢?我们通常会透过一些问题,来旁敲侧击,像是在设计白板挑战时,就会询问你的方案的确解决了用户痛点,但它怎么帮助公司获取利润呢?或是在一般面谈时,我们会丢给他一些假设题,譬如若是现在项目经理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功能想法,预估可以带来两倍的公司效益,但可能会干预原本用户的使用行为,身为设计师的你,会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透过这样的假设题,询问候选人的看法,可以观察他们是怎么思考和拿捏商业和用户价值之间的比重。


4. 具备运用质化和量化的方式,验证自己设计成效的能力


产出设计,将想法具象化呈现出来,是许多设计师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产出之后呢?


我自己其中一段过去经历,常常设计稿一出,交付给工程师开发,开发完毕后,确认设计还原度,一切没问题之后,就脱手了,那时候,根本不了解自己设计的成效如何,也不确定放到用户面前,会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实在觉得年少不懂事。


现在的公司(或是整体大环境),都尽量要求设计师能够有验证自己设计成效的能力,不管是透过访谈、易用性测试这种质化的方式,或是观测长期的行为、商业数据、比较改动前、后的数据表现的量化方式。而这也是我们希望候选人都有的经验,并且可以清晰地跟我们分享他们的验证方法和学习。


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像我经手的项目经理,都会在开发之前,有个简单的易用性测试,透过内部同事、街头测试或是市面上的线上测试软件(譬如UserTesting.com或是UserZoom) ,快速得到反馈,及时修正。上线之后,透过AB testing的方式,利用大量数据衡量设计成效,或是透过线上的用户反馈,理解用户想法。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想要与用户更靠近,了解他们因为你的设计而改变了什么行为,是否也因此带来商业效益?


5. 具备设计驱动的行动力,主动推展能创造产品价值的设计方案


接下来这个算是加分项目,若是有过主动推展具备创造产品价值的设计方案,并且积极向团队和利益关系人提案,进到产品开发过程的经历,这是我们会打上星号的候选人。


一般的团队合作,居多都是从产品经理那边发出设计需求,设计师再开始执行制作,接着再交由工程师开始实现,久而久之,团队之间的沟通和想法变得非常单向,产品也少了多角度的思维。


之前在面试目前这间公司的时候,就知道非常提倡人人都要有项目经理魂的思维,譬如假设现在有十个很棒的想法,但你要排优先级,你会从哪几个面向来考虑安排?,我记得我当时真的是有点哑口无言,想了一阵子才勉强给出一个差强人意的答复。


毕竟不是每间公司都这么拥抱人人都要有项目经理魂,懂得批判思考每个拿到手的需求,或是要能够积极提出对产品有利的各种想法,所以若是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关系,我们会从面谈过程观察候选人是否有这样的特质和潜力,像是在设计挑战时,我们会观察候选人是如何销售他的想法,是否具备积极和热忱,在有限条件下,如何决定功能的开发优先级……等。


6. 对产业有所了解,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我们公司虽然没有硬性要求候选人一定要有相关产业的经历,但期许他们对这个产业有一定的认识,譬如目前市场的趋势、当地市场的竞争……等。虽然这类的问题不是我们首要考察的重点,但若能够在面谈时,展现出对我们产业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会是挺加分的一个点。之前就问过一位候选人,对于我们这类外来旅游电商要来发展中国市场有什么看法,没有任何相关产业经验的他,还是能够一一讲出我们正在遭遇到的困境和提出可以突破困境的策略,虽然不算是很成熟,但也表现出他自身对于我们这个产业的了解和见解。


最后
洋洋洒洒分享了自己这半年面试经历,透过观察和整合其他面试官的观点,列出这6项我认为理想候选人所该具备的特点,不过我得坦白的说,很多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主观因素影响我们的决定,像是有些候选人的社交能力和舞台魅力就是很够,不得不说真的会对这类的候选人比较有正面印象,但我还是尽量要求自己客观考察候选人的能力,所以都会准备这一类的清单,辅助我来做决定,希望不要被一时的魅力给迷惑了(误)。


转换工作,尝试不同的机会真的是一趟劳心费力的过程,不过也是趁此了解其他产业或组织文化、做事方式的机会,也算是一种学习和给自己省视过去经历和自我成长的好时机。


最后说句老梗的话,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希望大家都找到合适理想的机会,展开全新的职涯旅程!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