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谁不靠假象过日子?尤其在面试场合,身为前任人资的我,更看多听多了求才者的谎言。但最近看了纽约专栏作家新书提出,面试时也能戳破包装,深刻认识一个人,最好询问这两个较为少见的问题。到底在国内职场有用吗?我的看法是这样。
前阵子朋友与我分享天下文化近期出版一本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所著新书,书名为《深刻认识一个人: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非凡之处》,其中一段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作者谈到他身边最会找人才的朋友大卫·布雷德利(David Bradley),面试时会问两个问题,可以让他突破面试通常有的假象,深刻认识一个人。我听了有些意外,因为并不是建筑企业找人时通常会问的问题。
在面试,问出他的狭窄专长
首先,第一点就是问出这个来面试的人士狭窄专长。比如,来应聘的人说他很会做建筑教学培训工作,作者朋友会追问,是喜欢一对一辅导?还是喜欢准备教学材料?这样才能问出真的让这位人才发光的地方,并进而比对公司里真正需要的人才特质是否符合。
首先,我想针对狭隘专长是否为精英做探讨,因为鲜少人知道人资主管怎么看人,不过以我自己的职场经验为例,我会说具备极少数人会的能力绝对有价值,像我就很知道,同业是人资专长,但是会写作的人,可能只有我,因我的性格开创性较强,不太擅长在一板一眼的工作环境中,很快赶到疲惫,后来我发挥人资专长写了许多专栏文章、接到许多演讲,也都是因为这个狭隘专长而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
不过根据人资专家曾经教过我的用人理念,我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使用狭隘专长的人,还是应该搭配性格进行工作安排,不能单看一个专长,因每个人的天赋、性格皆不相同,因此,在用狭隘专长上,应与其他人互补,才能发挥天赋。
面试第二题:问他高中生活
而这也是书中作者朋友大卫,另外在面试时会仔细询问的第二个问题,他会希望找到性格上能慷慨待人的人士进来工作。
但大家通常只会问,我们在入社会后呈现出的性格特质,大卫却会追问到他的高中生涯,因为他认为这是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关键时期。因此,他找人才时,都问求职者的高中生活怎么过?在面试中询问求职者,如何面对高中时代的挑战?
其他面试的问题,像是: 问你是被排挤的人,会问你后来如何克服?或者你曾被霸凌,那就真的更大的冲击,你如何度过呢?你如果是人缘超好的明星学生,会问你如何看待那些班上边缘人?是否有同理心?大略用这些关键问题,来判断是很受欢迎、还是还是被排挤,从中挑出他心目中真正能热心助人的人才。
大卫认为,没有人可以逃离高中生活的影响,就算长大以后也一样。而这段人生,是他认为最能看到一个人脆弱的地方,也是性格养成关键。
这点相当违反主流企业面试的思维,我不知道大家认同吗?
我能从大卫的观点,理解到用人上能力好培养,性格却难改的思维。在面试时许多人往往忽视去问领导力,或俗称的管理能力,因管理能力能发挥一加一超过二的成效。很可惜的是台湾有非常多,不会用人的主管,在用人时纯看专业能力,或只看学历,完全不看性格,甚至偏好喜欢跟自己相像的人。
至于高中生活怎么过,作为面试的评断,我认为没有不对,因高中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关键期,不过我认为用人如果想更为客观,应该看高中、大学到出社会左右,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养成,还会受到日后的求学环境、职场环境有挺大的影响。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高中时,是个个性内向,但成绩还不错的好学生,当时我根本懒得参加什么社团,因为玩乐不是我当时最在乎的,目标导向的我,只在乎花了一堆时间念书,未来能否考上好大学,高中时期只参加过一个在看韩剧的春晖社,现在回想起来,还蛮好笑的。
不过高中时的我,曾经当过模范生,这应该是唯一可以说嘴的成就,不过要我而立之年的我,在面试时分享这些细节,我完全不认为是加分,还觉得是在提当年勇的感觉,但站在西方国家的角度来看,也许他们有不同的人生阶段养成,因为在美国高中时期,其实很残酷,不是纯学业的竞争,更是人际关系的竞争,校园霸凌也很严重。
黄仁勋的高中生涯
辉达(NVIDIA)创办人黄仁勋也曾提到他高中不小心进错寄宿学校,几乎每天被霸凌,曾经差点被推到河里的,后来他靠着教室友读书,室友也回报他健身保护自己就度过。他后来回忆,这些面对困境的思维,都让他未来创业时受挫力更强。他后来也呼吁韧性很重要,尤其是一路念好学校的精英学生需要培养的。
不过从我的职场经验来看,认为国内外的人才观点及求学阶段养成大为不同,现在多数的国内雇主,除了录用狭隘专长的人,更希望自家人才,历练过不同的部门,以人资为例,一个只会做训练的人,跟招募、训练都会做的人,你会用谁,若我是老板,其实我会选择专长更为多元,至少两项技能都80 分以上的人,胜过一项技能90 分的人。
最后,建议大家将自己的专长结合多种跨领域知识深化,以写作为例,如果我只会写专栏、出书,我就只能以个人的角度做差不多的事,但是过往待过SEO的部门,帮助我能写出更多冲上百度排名第一名的文章,其实因为我的求职文章长年是排名第一,就接到更多的演讲、企业合作,帮助我拓宽自己的路,其实我分享的主题还是回归到我的人资专长。因此,我很建议,将不同的专业互相搭配,让自己未来的竞争力更强.
564
2019-12-23
6669
2023-06-27
357
2021-01-22
7173
2024-06-02
17
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