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职场“适应”与“放弃”之间:结构设计新人三个月内三次跳槽的心路历程

职场“适应”与“放弃”之间:结构设计新人三个月内三次跳槽的心路历程

结构设计师工作


毕业三个月换了三家公司,对一个刚入职场的结构设计女生来说,经历了从忙碌崩溃到高压再到安稳舒适的三段截然不同的职场体验。这种频繁的跳槽源于个人对工作强度的适应度,也折射出行业内的不同工作文化、压力分布和发展前景。

 

第一站:资源匮乏下的“摸索型”设计院

初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某大型设计院的分公司,由于该公司成立时间短,人手稀缺,新人入职后需要立即上手多项工作。公司的结构总工刚刚到位,尚未理顺流程,手头的项目堆积成山。新人在这种情况下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经验尚浅需要带教,另一方面,却需要快速产出,甚至要同时完成多个复杂的图纸任务。由于刚毕业不久,在实操上难以应对复杂项目,她在连续的高强度加班下,感到崩溃和无助。带教人缺乏耐心、日常指导不足,且校对反馈缺乏建设性,这让她逐渐丧失了继续留在此处的信心。于是,她果断选择了离职。

 

第二站:本土设计院的“高压文化”

辞职后,她选择了一家省会城市本土规模较大的设计院。公司具有狼性文化,加班已成常态,每天工作至深夜,且周六也被要求出勤。虽然在公司氛围、办公环境和薪酬待遇上都相对理想,年终奖甚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设计任务的持续高压让她备受煎熬。每天十点以后才算正常下班,而作为新人也受到“领导不走我不能走”的隐性规则约束。在这种氛围下,她逐渐感受到所谓“有张有弛”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大部分普通员工只能不断忍受压榨。尽管前途光明,但日复一日的高压让她再次萌生去意。

 

第三站:轻松的工业设计公司,生活的喘息之地

经过前两次的高压体验,她来到了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新公司,这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加班几乎不需要,新人税前七千,年终奖虽不高但足以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兼顾考证和个人生活。这份工作在强度上给她带来了舒适感和安全感,让她有时间去思考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虽然收入不及上一家设计院,但安稳的工作状态给了她更大的自由空间。

 

在经历了三段截然不同的职场体验后,她逐渐明白到职业选择并不仅仅关乎薪资高低,更多时候是对自我发展方向的审视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于一个刚入职场的结构设计新人来说,前两次的高压经历固然让她成长,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所能承受的工作节奏。也许短期内无法收获高薪或快速晋升,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状态的公司,让自己有更多余力投入到专业学习、考证和自我提升中,才是更为长久的生存之道。

 

这段经历反映了设计行业新人的挣扎和适应。设计院的加班文化已成普遍现象,高压成为行业常态,而每个人的抗压能力和需求不同,选择工作时就要考虑到自身的适应性和期望。跳槽不是逃避,而是一种适应性选择——找准适合自己的节奏,维持自我成长,在职场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