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设计师、工务工程师、现场管理人员、绘图员、机电整合人员奔走于各大面试现场。有的是为了换环境,有的是为了成长,也有不少人,是为了赶快找到一份「能过日子」的工作。然而,在这场找工作的马拉松中,我们很容易在焦虑、不安与「不想错过」的心理下,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初衷的选择。
我曾参与过多场建筑领域的模拟面试,也听过不少人才的真实故事。从穿着、应答技巧到作品集准备,大家都在拼尽全力表现「专业的一面」。但真正重要的,往往不是你表现得多“完美”,而是你有没有停下来问自己一句:这工作,是我真正想做的吗?
以下是一些我常常和面试者分享的观念,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朋友,真的值得花点时间想一想。
1. 别为了被录取,骗自己可以接受那些你根本不行的工作条件
建筑行业常见的面试问题之一就是:「你能接受加班吗?」或者「我们这边节奏比较快,偶尔晚上10点才下班可以吗?」很多人明明上一份工作就是因为过劳或工地压力大才离职,但到了新面试时又点头称是,说自己“OK”、“可以接受”。
这类「迎合性回答」也许可以短暂帮你拿到 offer,但你内心真的准备好了吗?你真的能接受长期在工地、无休赶工期、图纸改到半夜的日子吗?如果不是,那你得到的其实不是工作机会,而是又一段消耗自己的开始。
我们当然可以在面试中保留一点弹性与空间,但找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找到自己愿意投入、也能长期待下去的位置。能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才是比面试答得漂亮更重要的事。
2. 尊重面试官没错,但不代表你要压抑自己的立场
在建筑圈,面试官可能是设计部主管、项目经理,或直接就是公司老板。很多人因为「对方有决定权」而全程都在迎合,甚至在面试官言语越界时也不敢表态。
我听过一位年轻绘图员的经历:她在面试时被面试官盯着外表打量,对方还问了些与工作无关的私人问题,她虽然觉得不舒服,但当下却选择笑着应付,回家后情绪崩溃。
要记住:你是去找工作的,不是去接受羞辱的。如果面试过程中让你感到「怪怪的」,请相信你的直觉。当场终止或事后拒绝面试邀约都是你的权利,不必为了所谓的机会,把自己的人格价值放在地上。
3. 别因为想赶快有工作,就一味降低标准「先进去再说」
裸辞的焦虑感我完全理解,特别是建筑行业本就工期紧张、职位流动大,在没收入的日子里,每天看到房租、水电、交通等固定支出都在烧钱,谁不焦急?
但也正因如此,更容易让人掉入“先有一份再说”的陷阱。有些人明知新公司风评差、团队常换人、设计部永远加班、施工单位乱成一团,但因为「现在先不要挑」,硬着头皮去了,三个月不到又离职,再次陷入恶性循环。
建筑行业讲究的是经验和稳定性。频繁换工作,不只是履历上不好看,更可能让你陷入“越换越糟”的境地。所以,哪怕是在待业期间,也请你给自己设好一条底线,不要轻易妥协掉你该有的尊严和标准。
4. 别害怕提问,真正对工作负责的人,一定会问清楚事情
太多人面试时选择“被动应答”模式,全程都是面试官在问,自己则默默点头、回答标准答案。问他们面试完后觉得怎么样?十个有八个说:“好像还行啦,但我也不太清楚那工作到底要做什么。”
这在建筑行业尤其危险。你没问,就不知道这设计职位是不是要每天配合深夜改图;不知道这个项目助理是不是只是名义上,其实是工地跑腿工;也不知道你是独立负责10个项目,还是团队合作。结果是进去了才发现,根本不是你能负荷或愿意承受的内容。
所以在面试最后,你可以温和但坚定地问清楚以下问题:
这个职位一天的工作流程大概是怎样?
会常跟哪些部门或团队协作?
平均一周有几天需要加班?加班是否有加班费或调休?
这不叫挑剔,这叫对自己负责。
5. 别忘了,面试的主角不是公司,是你自己
很多人搞错了,把面试当作一场“被审查”,以为只要表现得好,就能换来肯定。但其实,面试从来都是双向的——你在评估公司适不适合你,对方也在了解你是否符合团队。
你的能力、经验、人格、期待,全部都应该被正视。真正的匹配,不是你拼命配合,而是彼此认同。
录取从来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过程。别把面试官说的每句话都当“圣旨”,也别把录取看得像“救命稻草”。你才是职涯的掌舵人,不是哪个职位的填空答案。
筑招网小编写在最后:
建筑行业的面试机会确实不容易,尤其是有些设计院、营造厂或机电顾问公司流程繁复,一次面试就要准备作品集、报告、图纸分析、软件操作演示。但再怎么麻烦,也不能让你在这过程中迷失自己。
下次再面试时,不妨在答题前,先问问自己:「我是真的想进去?还是只是怕没工作?」
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才是你在职场中走得久、站得稳的唯一方式。
394
2020-07-31
450
2021-01-11
2663
2023-03-06
457
2020-10-12
5488
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