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市政工程行业面试时,我总有很多困惑:为什么我没被选上?为什么一场面试等这么久?为什么明明聊得不错,最后却杳无音信?这些疑问盘旋在心头,直到我自己成为工程项目主管后,开始和人资紧密配合,才有机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招聘流程,也才慢慢破解了自己曾经不解的那些“谜题”。
我不是HR,但经常和他们合作“打怪招人”。这些内容不一定完全准确,如果有专业人资朋友,欢迎指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市政工程行业的求职者带来一些启发。
我也曾遇到让人傻眼的面试经验
我第一次尝试转职到市政工程领域时,目标是一个市政项目协调员的职位。虽然我没有传统市政背景,但凭借项目管理经验,我鼓起勇气投出了20来封简历。没想到,还真有一家单位邀请我面试。
记得那天我从郊区搭车一路赶到公司,结果人资说主管还在开会,要我先等一下。做完资格验证和基本资料登记后,我就在会议室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见到面试官,人资一开口就问:“奇怪,你这种背景,怎么会来应征我们这个职位?”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的简历很可能根本没被用人主管看过,只是被人资当作“候补名单”发来充场面。
整个面试过程体验很差,我明显感觉人资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职位要找什么人,也没从应聘者的角度考虑安排。但反过来想,至少人主管识货,知道我并不适合做市政项目协调。否则,我现在大概就不是在写这篇文章,而是写“如何在水利标案中被摧毁三观”了。
也遇过专业到让人感动的HR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被某大型市政设计咨询公司的HR联络上,对方是在筑招网上看到我的简历后主动邀约我参加海外市政基础建设项目的职位。
整个流程堪称“无缝”。HR在面试前认真看了我的简历,还主动帮我挑出几个措辞不当的地方,甚至给我建议怎么补充项目经验更有说服力。每一个阶段他都会告诉我下一步的流程、面试官想了解的重点,还会在我面试后立刻给反馈,指出表现不错的部分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更贴心的是,每一次流程结束后,他都会问我空档时间,主动安排下一个环节。若流程拖延了,他也会发信说明原因,让我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这段过程让我体会到:真正专业的人资,不只是沟通者,更是候选人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虽然我最后没拿下offer,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被尊重”也是求职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面试过程中的三大困惑
回顾过去,我在求职过程中最常感到困惑的三个问题如下:
1. 简历不错,怎么没被选上?
我自认简历清晰,经验也对口,可有时连第一轮都没进。不知道是HR没看到?系统自动筛掉?还是被同行抢了先机?
2. 为什么面试完要等那么久?
有时候一场面试聊得不错,对方说“等通知”,结果两三周音讯全无。这种情形在市政系统单位或大公司尤其常见,几分钟就能决定的事却拖好久。
3. 面试完就消失,是不是太没礼貌?
有时候面试时聊得很愉快,甚至约好后续步骤,结果之后就“无声卡”了。既没有拒绝通知,也没有后续追踪,让人非常无所适从。
当上主管后,我逆向拆解HR流程
当我升任项目主管后,开始和HR一起参与招募工作,才有机会看到事情的全貌。我也尝试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拆解人资的做事逻辑,原来他们背后有一套流程,我们平时看不到而已。
1. 职前沟通:搞清楚到底要找谁
在正式招人前,HR会和我沟通清楚想找什么样的人。经验丰富的HR会问得很细:是不是一定要有“市政给排水经验”?是否要会AutoCAD和水力模型?是否接受外地调派?沟通清楚后才会撰写职位说明,否则就是“照抄模板+大海捞针”。
2. 建立人才池:不是谁都能进来
通常HR会透过三种方式搜集候选人:
• 公司官网和职业页面投递简历
• 招募平台,如筑招网、建筑招工网
• 主动联系,如在平台筛人,或通过猎头合作找稀有人才
很多大公司还会使用ATS(应聘者追踪系统)进行关键字筛选,所以若简历没有写上“市政设计”“施工图”“预算审查”这些关键词,很可能直接被系统刷掉。
所以,没被选上不代表你不好,可能只是你没写到HR在找的那几个字。
3. 初步联络:先过滤,再面谈
HR会先发罐头邮件或打电话确认候选人意向。对于普通岗位,初筛可能只是5分钟简单对话;但如果是关键岗位,HR可能会问得很细,还会问薪资期望、到职时间、过往经验等,作为筛选标准。
4. 安排面试:找时间其实不简单
面试排程其实很复杂。用人主管开会多、项目正忙,找大家都有空的时间真的不容易。有时候候选人明明表现不错,但就是排不上时间,导致流程卡住。
5. 面试结束 ≠ 马上决定
即便面试结束,也不是立刻做决定。面试者要填写评分表、人资要汇整数据、还要等其他面试者面完,有时候可能要比较三五个人,才能最终决定录谁。
6. 薪资谈判:卡住的关键步骤
薪资范围通常是HR和主管事先定好的。如果候选人开价太高,而公司预算有限,HR就会陷入两难:想用人又不能破预算。如果协调不成,再优秀也只能放弃。
7. 通知结果:有没有回应,反映的是文化
有些HR负责40个职位,实在忙不过来,结果没办法一一回信。也有公司讲求职业礼仪,会在流程结束后发出拒绝信,甚至附带改善建议。
所以能不能“有回应”,其实不光是HR态度问题,也和公司文化、资源多寡有关。
想在前面的主管,才有真正合作的HR
我最喜欢的一句职场金句,是以前在一家工程顾问公司听总经理说的:“想在前面的客人。”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因为“客人”不一定只是客户,也可能是同事、是人资、是老板。
当你能站在HR的角度去思考流程、协助梳理需求、把好用的人才推荐上来,他们也会愿意全力支持你、优先处理你的招募案子。
最后一点:调整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我自己最近一次求职,海投了10个职位,有3个进入面试,2个拿到offer。成功率不到20%。这让我更明白一件事:
求职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心态问题。
不被选上,也许不是你不够好,只是没那么合适。而面对求职流程的拖延、沉默,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优化自己,把握自己能掌控的部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运气。
巴菲特说过:“人不会记得领带多少钱,但会记得卖给他的人是不是理解他。”求职也一样,过程中的尊重、沟通和理解,才是我们真正记住的部分。
所以,下次再遇到“没消息”的面试,不妨换个角度:也许不是你不好,而是流程太复杂;也许你没错,只是还没轮到你。继续努力,把自己准备好,机会自然会来敲门。
1231
2022-04-23
7524
2025-03-19
785
2020-12-04
1212
2019-12-18
2051
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