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学校,在职场,总是被要求追求分数高的,却没有人要求追求适合自己的。这样的一句话,让筑聘网特别有感触。
她的职业身份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也刚好与我正在着手这篇文章的角色背景,有着部分的重叠。在小编所涉猎的建筑行业领域,接触不少想给自己重新定位的技术人,却苦无一个能真正实践的机会,或因不稳的第一步受挫而缩了回去。
因此,本篇文章的撰写初衷,期待分享给「正在思考除了工程师之外的选项」的会员,我们能如何厘清现有想法,为稳固的第一步而有所储备。
基础题:「怎么想」很重要
一般来说,在思考「到底有什么其他选项」的过程时,想法都是比较混乱的。这时,我们不妨先分成两种方向,建立在这大方向之上,去想我们的“第一步”可能属于哪种类:
A、不转换产业:选择待在「同个行业」,但转换到「不同功能角色」
这个选项你或许听过,不论是工程师转项目经理、工程师转业务这样的案例,常见的做法是从原来技术界面的角色,切换成人际界面的角色。
小编通常会建议,在思考这个选项的职场人,第一步是:重新去审视身上,所拥有的主客观条件,包括:
主观条件:人格特质、自己本身你能贡献的东西、自认为发展空间⋯⋯
客观条件:产业知识、工作经验、技术技能、不同国家地区迁移的选项⋯
去想想自己拥有什么东西,可以有怎么样的发展空间,以此去重新为自己定位,并形塑出你能带来价值的面相有哪些。
举例来说,你可以在这个产业或者公司,找找看有没有对外的投资、采购、客户服务、业务角色,这样就能延续你对产品、制成、质量的了解,转化自己的背景优势。
也必须提前认知所伴随的挑战,而有所准备:你要如何将自己的口条、个性、生活圈,用另一种方式来存在,呈现给最愿意看的那群对象。
1、重新定位不只是自己改变这样简单,更包括自己的生活步调、生活圈、外显表达,甚至行为节奏,都会跟着起变化
B、转换产业:选择挑战「不同行业」,甚至转换到「不同功能角色」
这样的做法相较第一种为大胆。对于完全不想继续待在现在这个产业,而想往新领域或角色前进的人,常会有如此的担忧:
「如果我转换行业,不就代表我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完全没效了?」
而这样的担忧,往往让人更容易停滞不前。
其实,在这样情境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反而是意识到:知识永远会把你绑住某个产业,但懂得使用知识以外的工具,是我们每个人现在都必须要有的能力。
而这个“工具”,可以是你的个人特质、软技能(创意发想、服务态度等)、看事情的视野宽广、对某个议题的热情、商业应用性。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回归到现代人本身,都需要经历不同产业变化。譬如从家用电话到手机,到网络的应用发达,手机软件放在电脑上,电脑软件放在手表上,当某某技术变动时,生活的载具(Device)跟着改变了。
考察到产业环境的高变化性,甚至包括本身的职业倦怠,想要在职场中的某个十年,都待在同一个行业,发生的机率实在不高了。
因此,当转换成为必备时,「怎么想」就跟着变得很重要,才会有可能让「改变成为机会」。
2、你或许听过「跨界能力」很重要。其实可以不用把跨界想的这么生硬,而是想成你的“跨视野能力”,来看待自己累积的技能组合,与经验价值如何再应用,产生出新角度。
衍伸题:摸索>思索
现在,我们有初步的两大方向可以去思考,不论我们将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别忘了在选择前还有个很重要的过程必须跨越,却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主动摸索,而非原地思索。
所谓的原地思索是,许多人会卡在:「如果我现在_________(各种原因),不确定未来是不是会想做工程师,我能怎么做呢?」要知道,这样的答案是很难凭空就想出来的。
譬如:「如果我现在才初入职场1~2年,不确定未来是不是会想做工程师,我能怎么做呢?」
通常我不建议初入职场的新鲜人,太快设定自己的方向。但对于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储备方法,反而应该去有意识地在工作中、每项任务中去体验:
自己做什么觉得好玩?感到开心?
做什么让自己拥有想持续学习的动力?
在没有设限方向开始去体验后,你可能会在未来2~3年,你逐渐收敛出自己喜欢的样子,那么,到那个时候不会是:「我这三年浪费了。」,而是你会慢慢探索知道自己:
我可以做这个
我喜欢我可以这样做
这时候,你才会有足够的信心,确认出「我真的可以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空想而已。当确定这样的角色方向后,你就能在接下来的一年,主动去完成几个代表性的**值项目,来争取下一个工作角色的筹码,以及清晰的转换动机来说服他人。
再举个具体情境来说⋯⋯
如果你是从事结构设计工程师,在专注结构设计之余,不确定是否有其他空间学习来累积经验,在未来转换到其他角色。
➔这时候,我们反而可以思考的是从「项目设计」出发,未来它可以往往设计、管理、销售、采购、项目规划去走;
那么,在这些众多可能机会的延伸上,你应该在平时就仔细的去听、去观察,当主管、同事在谈这个东西,或是这个提案,实际的情况是什么?
你能不能藉由帮小忙开始,譬如,自愿提到我来帮忙电话连系客户。这样你就能实际在电话过程中,去了解原来和客户聊天都要聊些什么?工作流程是怎么进行?合作方式是什么?或是和主管一起去拜访供应商,协助撰写提案。
在这个观察过程,你虽然还不知道明确的头衔方向,但你可以从中慢慢收敛出:喜欢又真的有潜质可以做的。
譬如,我发现喜欢沟通,那么,我是喜欢把大家既有意见做总结成形的部分?还是在一遍空白中去做脑力激荡的部份?或者原来写提案很有趣,打电话很无聊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动作,这样「有意识的摸索与体验」,都比空泛的「思索到底要做什么」来得更加直接,这都可能将我们带到新世界。
3、许多转型成功的技术人,转型的出发点都有所不同,但唯一的共同点,都是他们经历了一段有意识地摸索、思考与反刍的时间
实力很重要,眼力也很重要。
虽然本次分享是以工程师为出发,但这样的方向切分与心理准备的过程,是任何一个在思考职业转型的职场人,平时都应该要有的储备。
而不是到了「真的做不下去」才寻求转职,这样的准备往往都是不足的,反而可能在2~3年后的下一个职业生涯中重演问题。
在模糊之时,聚焦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做好储备,培养实力,也不忘磨练眼力。
7876
2023-08-11
415
2021-01-20
1684
2022-10-28
670
2020-06-29
518
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