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一直称呼建筑师为「则师」。这个称呼最少可以追溯至1920年代。当时的建筑杂志建筑师字,将建筑师Archiect翻译成「画则师」。自此「则师」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画则师」一词直接将建筑师和建筑图则拉上关系,绘画图则及向工务部门申报将要兴建的建筑物,仿佛成为了建筑师的唯一工作。然而,到今时今日,这是否仍然成立呢?
建筑师最大的工作和才能,是设计。大学建筑系的训练,6、7年的时间几乎全部都花在设计的训练之中。到今日,仍然不时有人问我是否算数好厉害(大概是搞错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职责),或者问我是否因为中国香港缺乏土地,而令到建筑师成为夕阳工业。误解之深,似乎有必要「澄清」一下。
建筑师作为一个西方的专业,在早期的翻译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在东方,建筑师这个角色根本不存在。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之中,只有工匠的慨念。因此西方建筑于明治维新后传入日本,最初architect(建筑师)的翻译,是「造家」。这个概念贴近architect的前身—中世纪的master-builder,即是工匠之中最资深的一位。而西方现代的architect的概念,则包含了设计的元素。建筑师亦不时周旋于政商界之中,就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出谋献策。例如19世纪英国扩张的过程,建筑师经常参与讨论何种的建筑样式才最适合表现帝国的仪容。建筑师在体制内有一定角色,并非纯粹的工匠一角。
今天,建筑师的工作已经比起20年代多元化得多,最近十年,更加有巨大的变化。这亦是我经常对于「则师=建筑师」这个概念十分反感的原因。因为大众容易产生误解,以为只有要「入则」时,才需要建筑师的服务。建筑师的专业,一般来说是提供专业的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在成本、时间和质素方面提供意见。近年建筑项目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微。主导设计的建筑师需要协调各方面的专家,例如结构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土木工程师、交通工程师、照明设计师、外墙设计、景观设计师等等,确保设计能满足各项专业的要求,然后各专家再就各自的范围内深化设计。建筑师事务所因此衍生出不同的专门范畴,有的只做设计,有的只做「入则」,有的只做项目管理,甚至有只做幕墙设计、机场跑道设计、城市设计、铁路基建项目设计的专业顾问公司。
设计建筑师和执行建筑师的分工,其中一个例子正是吴彦祖2017年拍摄电视节目时,在河北设计的访客中心。吴彦祖和上海华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张海翱,一同列为项目的建筑师。
如果项目牵涉到国际专家的团队,一般来说会分为设计建筑师和执行建筑师。后者为外国的设计建筑师提供意见,以符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建筑法例要求。这种情况近年越来越多。外国建筑师打入中国香港巿场时,中国香港建筑师亦经常接洽外国的项目。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到中国香港工作,亦有不少中国香港建筑师,只专注于设计的范畴,和其他的执行建筑师合作,而不会亲自处理「入则」和其他法规相关程序。
建筑师行业的越来越多元化,亦变得非常国际化。建筑师不一定只是在本地「入则」。大家若果对行业有兴趣,不仿多了解一下这些转变。
7578
2024-08-13
8054
2023-08-09
7242
2024-07-28
1772
2022-11-06
7637
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