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市重大项目每年完成投资量占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5以上,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记者从今天(1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全市重大工程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
重大项目分批次举行集中开工
“今年上半年,将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较去年同步增长10%。其中,一季度计划投资完成400亿元以上;二季度计划投资完成600亿元以上。”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表示。
今年,上海将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优化施工组织和保持施工强度。加大计划新开工项目协调力度,优化审批事项,推动重大项目及早开工建设。按照时间相对集中、类型相对统一的原则,分批次举行集中开工。
加强资源性指标保障,建立资源性指标储备使用新机制,对市重大工程涉及地、水、绿、林、土等六项资源性指标实施统筹调配。为了提高推动效率,市重大办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快资源指标占补平衡,建立高效项目前期审批模式,确保重大工程推进建设稳中提速。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也将大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临港新片区为例,今年共安排了150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超过800亿元。今年还要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功能集聚。推进滴水湖金融湾首发区建成,顶科公园整体开园,顶科剧院、数字化图书馆开业运营,中运量T2、T6线投入运营,12所学校竣工。
“锚定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总体目标,临港新片区下好投资促进先手棋,持续跑出加速度和显示度。”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表示,今年临港新片区主要经济指标已确定,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规上工业总产值3320亿元,同比增长25%;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同比增长20%;税收总收入和经济保持同比增长;实到外资9亿美元。2022年安排政府财力投资项目180亿元,新开工项目涉及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
用地计划向五个新城倾斜
今年,五个新城建设迈入新阶段,从规划蓝图转向重大项目落地。
市规划资源局总工程师韦冬表示,将支持市、区用地计划向五个新城的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倾斜,加大对五个新城的土地供应力度,依据《“十四五”新城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操作办法》,对新城规划建设年度考核成效显著的区实施净增建设用地计划奖励,优先保障新城范围内重点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
重点加强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各区按照分区域、分产业类型形成区域产业准入标准,通过“标准地”、“带产业项目”挂牌方式,提高土地供应精准度,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实行产业用地地价底线管理,建立产业用地地价与项目绩效挂钩机制,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鼓励优质企业提升能级,对存量产业用地通过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地下空间进行产业升级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在保证供应的同时,优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提升土地使用效能。在“保民生”方面,重点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供给,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地计划,并且围绕重点产业区和轨道交通沿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土地供应、优先供应。着力降低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土地使用成本。
重大工程往往有特殊建设要求,在规划土地审批上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需要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2021年1到11月,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增速9.3%,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上海在进行适度超前基建投资上,已经有了良好基础。
今年,上海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已有较为系统的筹划。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在项目安排上,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助力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支撑韧性城市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表示,在资金和要素保障上,加强市级建设财力、土地出让收入、政府债券等资金统筹,加强地、水、绿、林、土、房等资源性指标保障,确保要素跟着项目走。
他表示,适度超前基建投资也会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上海“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发布早、项目储备足的优势,持续推进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能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水平,同步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针对短板弱项,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
438
2019-05-31
454
2019-07-18
365
2019-07-04
725
2019-04-01
579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