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面试与被面试让我理解到的事(上)|求职技巧

面试与被面试让我理解到的事(上)|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

 

2021年初我才刚为自己争取了两成多的加薪,领了自觉不再委屈的薪资,但在年关将近的日子,我还是递出了辞呈,准备前往下个工作。

 

选择离职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也是综合考察很多事情后,才做出离开的决定。前阵子我研究所老师邀我回学校,跟学弟妹演讲有关工作的事,我也借此回顾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抉择。即便我也不是多厉害,或有数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我还是尽可能地,抛出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与思考,给学弟妹去想,其实也就是我自己以前会想的事情,但这些内容以后再写一篇。

 

这篇的重点,单纯在「面试」。

 

我大概是在九月底便有了是不是该换工作的想法,直到十月中确定后,第一件事便是修改简历(很重要的东西,但也不是本篇重点),设定公开放在建筑人才网上。顺利地,很快就收到了几个不错的工作面试机会,后来我也从中找到了下份工作。

 

接着便是向任职处提出辞呈,列出工作职责好让人资办理招募。再接着,我被主管指派一同面试接任我位子的人,前后大概面试了十几位候选人,不包括书审筛选掉的。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面试官,从一开始会跟着面试者一起紧张,到后来已经面到厘出SOP,清楚知道要问到什么。我也从形形色色的面试者如何响应问题与表达中理解到,对向的面试官到底接收、感受到什么。我想把这些作为面试官才体会到的,难得的收获写下来,算是给自己以后面试时的提醒,同时也打破一些求职迷思。

 

需前情提要的是,因为我的职务属性是法律,较具专业性,在人力市场中有一些基本、具体的”能力评断”标准,在供需匹配上也比较明确。但我认为多数面试的重点八九不离十,有一定的共通性可以参考,只是法律职务在硬底能力的配分上,通常还是最高。

 

面试重点一:聚焦雇主的需求来呈现自己

一个地方会发布职位,通常是为了替补某个离职的人,或是分担既有的工作份量。另一种比较少见的,是像新创或为拓展组织而招募新的职务。假如是前者,这类职务已经有很明确的「工作清单」等着面试者上工;对面试官而言,他们要的就是能把待核工作清单一一完成,且快速接手上任的人。后者的需求则比较浮动多元(因为很多老板也是瞎子摸象在尝试),这里先不谈。

 

这些既定的「工作清单」有时会写明在职位的工作内容中,如:每月产出财务月报,有时则不是用工作项来写,而是改写成「能力要件」如:编制财务报表。不论是哪种,会写在职位中就表示雇主有此需求,只是各种需求间有强弱差异,对面试者来说,最完美的状况就是你的能力与经历,与雇主最大的需求匹配。

 

面试时,面试者可以经由面试官的提问,或是反向直球询问面试官:「这份工作主要处理的事务有哪些?」、「一上任即须处理的工作/案子是什么?」等问题,得知雇主的需求。

 

但因一般情况下的面试,都让面试者先来一段自我介绍,面试官还可能一边低头翻着你的简历(第一次看),不太专心的听你滔滔不绝说着,可能根本不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会建议自介不用长,蜻蜓点水重点提要即可,沟通首重「知己知彼」,自我介绍只是暖身开场,得赶紧让另一头的主角多吐露出一些信息,面试者才能更聚焦知道要呈现哪方面能力,哪些经历才需多琢磨叙述。绝不要独角戏演太久,因为面试里,面试官有兴趣知道的事,才有值得说的价值。

 

避免答非所问

这句看似废话,但却有不少人会犯此错误,我猜原因不外太紧张、求表现或是真的沟通跟逻辑能力不好。答非所问包括:

 

没理解面试官的问题

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可以用重述方式向面试官确认,如:「请问您的意思是……」,尽量避免答非所问。

 

回答中间偏离跑远了

面试者可能为了博取面试官青睐,多说了很多不相干的内容,譬如与职务相差很远的斜杠身份或能力,其实对这份工作来说根本不重要,也不会加分,有时当你说得太多,反而还让面试官觉得你是否转换职业跑道,或去其他地方更适合呢?

 

硬塞准备好的信息

​事前对求职单位做足功课很棒!但除非面试官有直接问「你对我们的了解」这种问题,否则不需要把背下的内容都说给面试官听,这会显得突兀冗余。上网搜寻到的信息,都属基本信息,它们可以是回答问题时轻巧带到或是根基的数据,但不会是你个人见解的主要内容。

 

以上这三种情况,个人认为最糟的没理解问题,如果只发生一、两次还能接受,超过两次就会让面试官觉得沟通不顺畅或认定你就是理解或倾听能力不够好。就某些重视沟通、理解与逻辑能力的工作来说,答非所问会是筛人的是非题。

 

面试重点二:了解求职职位与自己的匹配度

 

面试者看到招募信息投递简历,通常是被雇主名声所吸引,又或者自认可以胜任或是想要挑战发展该职务,不论哪种,这都是面试者的「初步期待」。对雇主来说的「初步期待」,则是来自你的简历与职位条件相吻合之处。而面试,就是双方彼此对「初步期待」做出评价与最后确认。

 

面试除了让面试官可以当面询问、挖掘面试者的真实性外,另一重点是了解面试者的待遇需求(包括薪资、工时、到职日等),这部分可能会是in跟out的差异。此外,还有比较主观的一块,是感受面试者的性格、谈吐合宜与否。

 

我个人觉得,在面试里,双方都有某种信息不对称,由于招募信息上呈现的数据有限,虽然面试者可以上网搜寻雇主或求职职位相关资讯,但真实运作状况如何,除了现任该职务或部门的员工外,没人说得准,而这些事前无法得知的事,是可以藉由面试时的蛛丝马迹了解更多。

 

我从面试求职者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大致区隔出两种面试者心态,一是积极成功型的面试者,他们会尽力呈现自己可以胜任工作或很有企图心、愿努力的样子;二是忠实探索型的面试者,他们比较平实表达自己与该职务契合与否,并有想探寻适切性的意图。

 

积极型的求职者有时会犯一些错误,譬如太过热切的表达自己的合适程度,但却没有发现到自己理解的「职务所需」与雇主实际需求不同,就像重点一提到的,面试者自顾自地卖力演出,想要观众买单,却没有好好利用双向沟通的机会,去理解职务工作方向。对于面试官来说,即便你展现出很大的热情,我也会认为你误解了职务内容,如果让你得到这份工作反而是害你,迟早会浇熄你的美梦计划。

 

另一方面积极型的求职者在回答问题时也倾向「伪装」且会在「筹码上退让」,简单地说,就是很怕暴露缺点,又会委屈求全。我认为不论哪个,都是面试者在自我蒙闭。我还是建议面试者是以找寻好归宿的审慎心态来面试,这样面试时才会勇于「认清」原先期待与现实的差距,了解自己与该职务的契合度到底有多少?而非盲目追求要被录取,如果面试完你能清楚知道这不是你要的工作,何尝不也是收获与成功?

 

一旦改变面试心态,连带地也会改变你的谈吐与对应,面试官也会感受到你比较真实的样貌,我相信这是彼此沟通了解最好的状态。当然表现热情不是坏事,但「热情」说白就是你对这份职位有多「重视」,这能从其他小细节让面试官察觉,如基本的不迟到、仪容整齐、待人礼貌、事前对面试单位做过充足的功课等等。

 

有关「QA的准备」及「决定录取与否的因素」留待下篇。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