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专业教育与实务最大的落差,无非是在学校的设计课,习惯不考虑现实条件限制的发展设计,出社会才发现项目的设计,总被现实诸多因素拉扯,往往「设计」本身是项目里最薄弱的一环。与美惠、祥权两位实务经验丰富,也同时在学校教授设计课的景观建筑师的对谈,试图从他们的经验反思里,重新梳理「做环境设计」到底是怎么一门专业。
从设计课到设计落实
美惠:在学校的设计往往会设定一块基地,由于离开学校就很难不考虑现实问题,因此老师会鼓励学生多发挥创意。好处是可以学到比较理想的规划设计方法、观点,但也往往会沦为空谈、不符合实际需求。
我发现很多建筑应届生对于设计的憧憬,是可以毕业后就接触设计。但进入职场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设计落实。设计要能落实,有非常多关卡,从前期的基地分析、环境行为研究与观察;中期的设计参与、规划、设计构想的发展、细部设计、预算编列,到后期的监造、施工、验收等。如果是公共部门的项目 ,设计监造过程会有很多文书的往返、会议与会勘,尤其是监造,细节更是多如牛毛,有非常多的文书表单需填写,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设计或监造疏失,有相关法律责任。在上述的每一个环节里,实际的执行操作又分为许多面向,如法规、使用者需求、维管、结构与工法、工程经费、业主喜好、地方头人的意见等。这通常不是学校能知道的过程。
在学校,使用者需求的教学多从理论、文献出发,较少藉由观察、实际互动去理解使用者需求。学生对于空间与使用者的关系,比较难以从贴近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另一方面,拜科技之赐,网络照片、google街景搜寻功能强大,导致对实地空间感的体验减少,学生对于使用者、空间、尺度、空间氛围的拿捏更不易掌握。
业界的众多现实因素里,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因素。换句话说,也就是考察到使用者的需求,这时候的「使用者需求」不再是假设或脑补,而需要以同理的角度,去设想使用者友善的环境。如果学生在学阶段,没有接触使用者研究,或有机会直接与使用者对谈,「需求」就容易沦为一厢情愿的想像,不仅局限设计,也较无法贴近需求。
打开「做设计」的黑盒子
祥权:环境空间设计的过程,有许多的面向可切入讨论,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认知,还是要相信以「设计」为出发点,可以为世界改变点什么。
以「设计」为出发点并不是特指「做设计」的当下,而是为了「做设计」,需要一项项厘清、理解、参与、说服、争取、妥协、等待、合作等无数情境的过程堆叠,且最基本的是要能提出自己(规划者、设计者)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借此与他人互动。
美惠:我认为,景观设计是一个整合性的专业。我们职场上会需要跟各种专业合作,依不同项目 ,需要和参与相关的专家,如生态相关专家、心理/职能治疗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水利技师、水保技师、机电技师等不同专业一起工作。过程里,会有很多界面讨论与协调的过程。在学时期的设计课,比较是关起门来谈自己能做的事情,比较没有机会跨领域去合作讨论,未来的课程规划,也许可以朝这个角度去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P:也许适合念景观设计专业,并从事相关工作的性格,不只是对设计画画有兴趣而已,对环境有想法、喜欢团队合作与沟通,和伙伴一起解决每个细节的问题,打造更好的环境,是更重要的事情?
祥权:我相信每位环境空间设计师,都有想要把自己关起来、断绝一切纷扰、埋头做设计的欲望;但,想完设计画完图然后呢?最终的目的不只是一张图纸,而是看到环境空间依你的构想真实的被实践出来,在专业分工愈发缜密的时代下,成就一个好的景观环境的繁复过程中,跨界共同参与、跨领域团队合作已是必备的沟通模式。满赞同学生在校期间也能有跨界合作的议题操作机会。
设计课可以怎么教?
P:跟你们通信的同时,我们在网站也做了职场新人的调查。蛮多响应谈到,在学校学习时,觉得法规等相关实务最无聊,但开始工作以后,却发现法规是每天都要碰到的;或是之所以想念设计专业,就是对动手或画图设计空间有兴趣,踏入职场执行项目 ,发现每天都要处理报告书、施工预算等文书工作,若负责项目执行,还要不断在公部门、居民等利益相关人之间回旋,都与当初想像的职业图象大不相同。
祥权:我觉得不论在执行任何设计项目时,时常拉高视角来观看全方案面貌,就能有不同的体悟,也才能跳脱「无聊」的禁锢;因为,当你把视角往上拉再来思考问题,往往能发现原来每个你觉得无趣的步骤都是为了成就完成全案的大小螺丝钉,就像美惠所说的分析、参与等,一直到预算编列、文书表单、施工等等过程,缺一不可,也疏忽不得。学校虽无法完全将此置入教学,
我觉得可以训练学生在设计课作业开始操作的初期,练习拉高视角—也就是自主厘清想要达到的设计目标、自主安排执行步骤、策略及流程,紧接着按进度执行,该申请图资就设法去申请、该访谈就去访谈,愈细愈真实愈好,然后就会在按表操课的过程当中,发现漏掉了哪些步骤?赘排了哪些流程?最终在完成设计项目后的反思,才能印象深刻、才能稍稍知道”设计”或许只是”落实设计”的其中一小步骤。
美惠:设计课的训练,较少练习全面性探讨各种限制因子来做设计,例如法规、预算等常常被忽略。导致进入职场后,对于法规的研读或者分析就会比较弱,甚至排斥。
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来让学生思考,如果能从基本的法规限制中,找到设计上的着力点,发挥出来,等于是面对了另一种挑战。其次,利用设计课的操作中,或某一堂课程中,将规划设计报告书的制作列为学习成果的要求之一,让学生有全盘式思考的练习机会,将来进入职场,就比较不会有太大的落差。
祥权:或许可在设计课过程中,加入思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从法规、预算、构造等面向分别进行,让学生在磨练创意之外,也能逐步学习利用理性的分析方式,检视设计方案,长期来看,每种类型的的题目所面临的可行性条件不尽相同,但分析的模式及方法是可以逐步累进的。
设计课可以练习的事
P:听起来,如果在学阶段没有意识到设计最终是为了他人而设计,因此需要与使用者,甚至与基地周边相关的利益相关人沟通,到了职场不免会体验到很大的落差。学校的课程设计,一方面是在理论、实务课程准备学生们从事这个工作需要具备的思维跟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在设计课,训练将自己对环境空间的想法与研究,转化为图面的呈现。设计课的讨论或评图,重点应该不是「老师喜不喜欢我的设计」、「我的设计酷不酷」,而是「我怎么练习把我对环境空间的观察与搜集到的信息,消化以后转化成图面的分析,然后尝试作出回应」。这个练习也包含去消化无聊的法规与政策文件,去想这些条文对空间的营造,或是现有的空间样貌的影响。
记得几年前在英国访问一个谈儿童友善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师,讨论到学校教育的时候,他说他观察年轻的设计学生,都还在青少年后期,下意识地不想要碰跟日常生活中太接近的环境与设计,游戏场、公园什么的都不够酷,加上学校氛围的推波助澜,像案例里的设计大师看齐,倾向模仿设计大师的姿态跟设计型式才是酷的。没有想过要经过很多基础训练功夫、多年经验跟很多运气,才有可能沾上一点边。多数的人出社会后职业,日日夜夜处理的,反而是当年觉得不酷的日常生活环境。
美惠:我发现学生擅长在Pinterest搜寻酷炫照片作为案例,也常常直接引用,较不太去深究设计者为何这样设计。单就网络图片外型、配置来引用,这样往往会有所偏颇,造成误用、尺度感等问题,甚至容易沦为过度强调设计外形而缺少生活感的设计思维。另一方面,细部设计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相当困难的,在学校老师出题,要求同学要绘制2个该设计的细部设计,学生往往将平面配置图放大而已,较无法更进一步思考图面的细部、材质,这个在学校的操作上较薄弱。如果能够鼓励学生自己实际接触更多图面上与实际场景/设施的细节对照,将更能够接触设计的实务细节。
进入职场后面对设计落实,得处理细部设计的细节、工法的研讨、材质的运用、配色等,如果这些细节没有训练,将来在职场上也会较不容易调节,甚至没有办法好好将设计落实。最重要的是,近几年来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偏向大尺度的基地规划,大议题、大尺度基地,导致学生在操作上的作法就无法做得太细致,探讨的议题也不一定能更贴近使用者,这个是从近几年来各校毕业设计的作品发现的。
祥权:Pinterest是一个评价两极的工具,我觉得它能快速提供设计者灵感的刺激,但在学校需要明确告诉学生搜寻案例图片后,需要花更多心力去延伸搜寻相关数据、深入分析、探索理解案例背后的设计思维,才能获得案例本身带给你的价值。
响应美惠「近年学校的设计议题总在大尺度的基地规划多所着墨…然后较缺乏细致的细部设计」的观察,非常有同感,可能我们对学生的期许都非常的高,希望他们掌握到大尺度的基地规划、也能深入到细节设计,而不容易达成这样期许的原因,除了设计课时间有限、学生的意愿外,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反馈的多寡可能也主要的原因。
我觉得在低年级的设计课里,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观察各种人与空间环境的对比关系或是互动样态,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人(单人、双人、多人、不同性别)怎么使用空间」、「空间对比于人的尺度感」、「构成空间的各种质感(材料)」等,把观察的结果,反馈到设计的讨论与执行,透过动手画图、做模型等作为讨论的媒材,相信这样的基础训练,会得到非常多的实质效益。
总结:环境设计的技能盘点
祥权:我认为景观系的学生在校时应该要更着重以下几项自我内在的领略,才有机会可能逐渐养成「做设计」最基本的功夫,也许也是我对「学校没教的事」所认知到的基本观察吧!
1、练习对环境空间(题目)不断提出设计想法,视设计课为激荡创意的练习场
空间专业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是能对空间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论信息搜集或规划设计层面。培养学生在面对设计题目时,以「这不仅是一项作业,更是交付给设计师的设计案」的思维进行,尝试以设计者的角度掌控节奏与方向,尽力执行;也要认知到一个场域的基本条件,始终会随跟着信息累积、时间推进、个人理解程度而随时改变着,规划及设计的过程也可能在客观分析或主观意见之间不断来回激荡,所以一次次设计课的讨论过程(即使是总评也是一场正式的发表与交流讨论),就是要训练自己对于空间规划设计的掌握能力,提出对于环境空间的观点—包含场域观察、空间配置、尺度掌握、细部设计、图面表现等,自己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环境基本认知与观点,才能进一步持续与人交流。
2、广泛累积美学及艺术知识,训练空间设计意念的传达
培养基本的美学及艺术知识是必要的,例如抽象艺术—从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艺术的精神性」及「点.线.面」等书中,学习以具体分析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特征,并利用抽象元素的组合表达情绪和节奏;康丁斯基不仅是现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实践及理论先驱,具知觉混和能力的他,也让平面抽象艺术充满了音乐性,其他如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保罗.克利(Paul Klee)等艺术家也都以不同角度诠释抽象艺术的生命张力。在校期间若能多所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与分析,对于空间设计的观点表达会是不错的基础。
3、训练自己时时刻刻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与人沟通
前述「不断提出设计想法」、「广泛累积美学及艺术知识」都在自我训练对环境空间提出观点。但回到现实世界,要有能力对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做出回应(私空间-业主、公共空间-关系使用者),甚至以场所精神响应空间本身。因此也需要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站在不同的立场来想事情,然后把自己的创意回馈、自己对艺术知识的领略,以使用者能理解的话语、图象、模型等不同形式沟通。
4、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项目的能力
「团队合作」在学生时期也必须要有所认知与练习,完成任务的种种细节—例如对基地的认知、对设计愿景的观点、对图面表现技法的熟悉度、与人沟通的技巧、简报的节奏等等,团队里的每位成员所擅长的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设计领头的主创者、街访意见的访谈记录者、最终细节修图的完稿者都同等重要,在确认彼此付出与信任对等的前提下,每位成员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校时期如此、真实工作的样态也是如此。
5、汇整完整数据并转化成diagram的能力
纵使团队不一定每位成员都具备高超的绘图技巧与能力,我认为,设计系出身的伙伴,都应该具备汇整完整数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汇整数据转化成diagram的能力。Diagram不仅仅是交代数据的完整性,也是能解说各种层面(例如抽象的文化、复杂的时间向度等)、让人一目了然的图象,基地分析、规划设计等不同阶段都需要绘制diagram以厘清该阶段的重点资讯,而diagram也有助于与团队伙伴、使用者、业主等在不同领域作沟通。
807
2021-06-16
7714
2023-10-13
616
2019-03-08
1016
2021-06-05
8309
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