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团队里有人个性难搞又爱拖延,如何有效率的一起完成任务目标呢?

团队里有人个性难搞又爱拖延,如何有效率的一起完成任务目标呢?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比起「下定决心-执行读书计划-考过证书」,其实真正的流程往往是「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考过证书」。「我要下定决心」可能是这个过程中,最不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同样的,在面对他人的拖延,或是感觉到「好像」是对方个性难搞等问题时,或许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思维。

 

在时间管理的课堂中,有朋友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管理自己的时间可能没问题,但如果一起执行任务的对方个性真的很难搞的时候,还可以如何有效率的去完成任务目标呢?」这个问题,或许和我近期写过的〈时间管理Q&A:因为我个性拖延,所以就算列待办清单也不会去做?〉一文,可以有所呼应。

 

当拖延或停滞不前的时候,除了归咎于自己或他人个性的问题,或许也可以试试看从「他人的行动流程有什么问题」的角度来思考,协助他人解决简单的问题,而且往往这样的方式更有效率,甚至更能在最后完成有效能的成果,让彼此有所成长。


当然,如果这个人或这个目标不需要我们在意,那么离开这些是非,省下自己的力气吧!

 

但既然会纠结这个问题,也就表示这个人值得我们在意,这件事情我们想要实现。那或许除了累积对于个性的无奈,不如试试看一些具体的行动改变。

 

因为个性可能是因地制宜的,我们只要回想一下自身经验就好,自己可能在某些事情上爱拖延但某些不会,某人感觉很凶但也有和颜悦色的一面,这样的话,到底一个人应该被归类到什么个性呢?

 

还是说,人与一件事情的行为模式其实是复杂多元的,而且可以改变的。


但是当用看起来定型又不可改变的个性来定义后,就会变成:「反正我就是认为应该要这样做,对方应该要完全配合我。如果无法配合我,应该就是他的个性有问题。」但这样一来,到底是对方的个性阻碍了事情的完成,还是我们的缺乏变通导致了僵局呢?

 

从个性开始解决问题,是很有攻击性的

我们每个人并非小说或新闻里的故事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尤其这个定义还是负面的时候(甚至就算是正面,也不一定开心)。

 

当有一个人说我们「就是做事爱拖延」到时候,我们通常会这样想:

可是对方都是临时交办?

可是事情真的很多?

可是这本来不是我做的?

可是这事情有那么重要吗?

 

心里往往有百般委屈,一定不会认同对方说自己拖延,甚至可能因此更不想去做这件事情(也就慢慢真的形成了拖延的印象)。


所以这样的「个性定义」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而这种攻击往往只会让对方更加防御、退缩,就算对方(或自己)照着做了也是留下被逼迫的情感伤痕。(延伸阅读,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用在他人身上:如何减少自我批评?三个小步骤与工作人生案例)

 

那如果我们要避开从个性开始定义问题的迷思,又可以怎么做呢?

 

所谓的决心、毅力,往往是最后才要解决的问题(甚至常常不需要解决)

 

我常常在课程中跟学员讨论一个简单的目标管理案例:假设有一位朋友想要通过一个英文证书考试,他安排了一个读书计划,但发现自己往往缺乏决心、毅力去执行,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虽然一开始看起来问题好像是自己缺乏决心,但我会先引导大家去问:「我目前的能力现况,对比要通过这个英文证书考试,中间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这时候可能引导出几个问题:我目前在这项考试中最大的弱点是什么?我有没有强化这个弱点的有效做法?如果时间不够有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快速强化弱点技巧?这项证书考试有没有什么考试技巧需要练习?

 

如果把我自己缺乏决心这个问题加上去,一起排列要解决的问题的先后顺序,我们往往会发现,「个性」上的问题往往是最后才需要解决的,比起有没有决心,我们不如先去考个模拟测试了解一下自己的弱点,或是找一些考过证书的朋友问问看准备技巧,接着可以测试看看几种不同的准备与强化弱点的方法,然后或许需要再多考几个模拟测试来提升自己的考试技术。

 

也就是说,比起「下定决心-执行读书计划-考过证书」,其实真正的流程往往是「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再解决一个小问题-考过证书」。

 

「我要下定决心」可能是这个过程中,最不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同样的,在面对他人的拖延,或是感觉到「好像」是对方个性难搞等问题时,或许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思维去想想:「实际执行过程有哪些问题,让我们来一个一个解决。」推翻那种反正我们做好计划了,就是应该照着计划去做的思维。

 

一个生活的血淋淋案例

跟大家分享一个生活中的案例。

有一阵子我们想要让孩子帮忙做家事,想要先从他可以自己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开始,于是我们请孩子回家后洗自己从学校带回来的碗筷。小孩子一开始当然很抗拒,各种不愿意的理由,乃至有时候会因此生气。而一开始,父母也很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经意的脱口说出你真的很懒惰、这有什么好生气、你的事情就应该自己负责等等,看似「简单」、「直接」的个性定义标签。

 

但是这样的过程中,除非最后采取逼迫或诱惑的手段(各种威胁利诱),要不然很难真正达成我们希望孩子自己洗碗筷的目标。而且,我自己深切反省后也认为,希望孩子为自己负责、不要懒惰,但用这样的手段下达成的任务,真的有改变、形塑孩子的个性吗?我认为是没有的。

 

而且不仅没有,甚至你会听到孩子开始说出:我就是懒惰、我就是爱生气等等类型的响应,这样的过程除了制造彼此的冲突之外,反而强化了我们不想要在对方身上出现的个性,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这样的过程,我们双方其实都有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方式,也都有自己的困难处,但我不愿意为了对方调整,对方也不知道如何为我调整,最后只能在彼此的个性层面上互相攻击,于是我可能在对方身上留下了就是用权力逼迫的形象,对方也留下了自己就是某种个性的形象。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