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Tip 1:面试是双方,并非单向操作
Tip 2 :面试时,拆题回答容易出现逻辑问题
Tip 3:面试重点在于展现逻辑能力、批判性和学习力
Tip 4:情境题: PREP + AR 模板
最后小提醒:当心被人资列黑名单的行为
刚毕业的应届生(或工作一两年),有时候抓不到面试诀窍,也容易被pass:空有学历、没有经验,为什么我们公司要用更高的薪水来聘请你们,抑或是我们请有经验的就好了呀!有了学历、简历产出之后、开始大量练习面试题目,但为什么总是表现不佳呢?筑招网藉由此篇文章分享一些面试小眉角,透过这些小技巧来提高你的录取机会。
取得面试秘技前言:
虽然没有在公司面试过别人,但是我私底下帮了一些应届生做过面试训练。其中发现不少应届生容易犯的错、容易忽略的小细节,所以透过文章点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久没有写面试文了,扭扭脖子,准备开始)
老实说,不只是应届生,有时候即便遇到工作3–5年的面试者,纵使经历不短,还是没有办法利用故事来展现张力,这就是我常常会觉得扼腕的地方,缺乏故事、缺乏画面、缺乏数据的佐证,很难说服面试官给你一个工作机会。
很多人真的经历非常优秀,但为什么在面对面试时,表现还是不够稳健?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有准备数据、故事佐证,若面试官如果问我懂的问题、或者是我曾经实际操作过的问题,我一定可以回答得很好!只是他们有时候有些问题真的超出我准备范围,容易表现不如预期。
当然现在大家的确慢慢建立起一个思维:把经验变成一个故事,然后就利用数据做佐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很多时候都发生逻辑不够缜密、还有跟回答的内容跟应征职务没有相关。
其实面试很多时候都是在测试你的思考方式、逻辑思维,在没有经验的状况下,你是否能以更开阔的心胸、具有创造性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解法,或者是你对于你应聘的工作了解有多少,是否有认真做了市场研调等。所以透过文章内容,我们一同检视你的面试问题!
面试是双方,并非单向操作
Tip 1:面试是双方,并非单向操作
很多面试者还没理解到面试其实是双向面试,面试不是你问我答,这么单一个方向。很多时间点,我们都只是在等待问题,但是没有尝试着从面试官那边得到信息,变成是整场就是你跟着面试官的想法走。
面试时,四件必做事情,但你可能忽略了:
伏笔:自我介绍开始就留下伏笔,希望面试官朝这个方向进攻,然后沿路埋点
聆听:仔细聆听面试官所阐述的每一件事情,记下要提问的问题,并思考这个问题跟所申请的工作关联性为何?
弹性:透过问问题方式,得知更多信息,修正接下来的答案
观察:每场面试里面,细心观察面试官的表情、状态和追问的问题
特别是观察面试官表情、问题是面试时很重要的一环,因为通常面试官想要追问下一个问题,可能是因为:
第一、他对这议题有兴趣,刚刚好是他最近有在思考、或者是团队里面需要的人才,所以他想要多测试你,看看你是否能提出不一的想法。
第二、他觉得你刚刚的回答,跟他的答案不一样,想要听听看你的想法、多了解你的思维逻辑,这样方便他在判断你是否为合适人才。
通常我看到面试官面有难色的时候,我都会礼貌性问说:我刚刚的回答您似乎不是相当满意,不知道我方便了解我回答的哪部分不恰当或不够完整吗?因为我经验不是相当充足,所以很想跟您请教这方面的想法。
面试官喜欢问对问题、且谦虚的面试者,愿意学习、懂得倾听和善于提问也是面试很重要的评分关键。面试中抓住面试官的一个心态,我们通常喜欢谦虚有想法的面试者。
为什么提到谦虚,愿意向未来主管学习,当他们手心向下时候,会觉得某部分心灵层面被满足,也建立了第一步印象很好。所以要适时展像这样软技能,进与退之间要做好权衡,做好中庸之道,不愠不火阐述想法是需要慢慢磨练的!
曾听有些人说:面试就像聊天,当你聊得越来,能够表现真实自己,其实你录取不远了。
面试时,拆题容易出现逻辑问题
Tip 2 :面试时,拆题回答容易出现逻辑问题
发现应届生很容易把问题拆开来思考,就像是你今天拿到一张考卷,第一、介绍你自己,你就开始回答:我是谁谁…到了第二题、请说一下你的优缺点,你又开始回答:我的优点是…我的缺点是….,最后都没有回去检验自己跟刚刚回答的内容有没有关联。
在自我介绍提到你的个性:我个性活泼开朗、善于沟通、好奇心很强烈,很喜欢学习。但你可能在讲自己的优点时候,你因为要符合职缺需求忽略你刚刚所提到的要点,你可能回答: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且对于数字敏感和对常常研读时事。
这时候,这时候就会好奇为什么你会发展出新的答案,或者跟你刚刚提到的内容并不连贯。照理说,如果你今天是怎么个人特质的人,就会透过上述所回答的内容,再去做延伸。通常我都会说:就如同我先前提到的,我是怎样的人等,所以我会如何解决这问题。我都希望将所有答案可以关串在一起。
所以我都会将自我介绍这部分写清楚,或者在面试前,先会画出核心三要素(沟通、数据能力、创造力),而我在回答每个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说:延伸我刚刚讲的三个要点,我会怎么做等等…。一面提醒自己要想想看刚刚自己提到的要点,一面也显现自己的逻辑清晰,根据要点来发展自己的答案。
展现逻辑能力、批判性和学习力
Tip 3:面试重点在于展现逻辑能力、批判性和学习力
面试时候遇到情境题,就如同上述所提着重此职务的三个关键能力,在加入PREP + AR 方法来解题(下面将提到)。在讲解答题方式之前,遇到所谓情境题,我都会先厘清下面几个要点:
厘清情境、所有关系人、方案组织图
把时间轴画出来,厘清事情的经过(前、中、后)
先假设论证
从哪里搜集数据、怎么分析数据
中间转折点
到最后策略实行后的成果
下一次,要如何做改善
在情境题时候,我会特别着重在如何改善,因为一个优秀的应征者是具备有反省能力的。反省就证明会对于所经历过的事情,做进一步思考,就能侃侃而谈他从错误中上了怎么样的一课,更能告诉你犯错的症结、应如何修正、下次可以怎么防止相同错误。这代表他花过时间、精神反思并咀嚼前面所犯的错,且能自己寻找出一套不断优化的工作方法与策略。
应用以上思维,若换成你是应征者,被面试官问到这题时,答题较好的策略是聚焦于你如何解决这个错误 ,像是自行解决或藉由团队的帮助; 为什么会采用该方法?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而这套方法概念可以怎么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
最后要让对方感受到你愿意对自己的错误负责,犯错是人人都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努力在面试时,展现最好的自己,尽量去掩盖自己不好的地方。然而,有时候是为了编造更好的故事,导致所讲出的故事并没有说服力,练不好容易导致漏洞百出。所以我建议说真话,着重我面对问题、承担责任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法这三个面向去做回答。
情境题:PREP+AR模板
Tip 4:情境题: PREP + AR 模板
P是Point 的P,开门第一句先说主张
第一句话就得引起对方兴趣,让人想知道为什么你是这样以为的。所以请先以简洁明了的总结性方式,表达自己的中心思考或主张。
R 是Reason 的R,第二句说支持结论的根据
接下来,对方一定会问你凭什么这样认为?所以你得端出足以支持主张的根据和理由。
然而,不是任何理由都能成为根据,毫无根据的主张,不过是个人感想或印象。能够成为根据的,如以下几点:
凭借学习得来的知识
他人的建议、见解
资料、数据、统计数字等客观资料
自己的亲身体验
E 是Example 的E,第三讲出实际案例
许多人讲的根据会像这样:想要申请这份工作原因,对于数据分析相当有兴趣,也透过网站和朋友口中得知,贵公司是这方面的权威,因此非常渴望进入公司和有经验、想法的同事一同努力。表面上听起来逻辑是正确的,但却没有背景、前因后果或资料来源等,不免让别人觉得空泛、不容易被说服。
具体例证,尤其以资料、数据、个人例子特别具有客观性,如何能顺便具体提供资料来源,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发挥高度说服力。
P 是Point 的P,最后重复结论
最后,再将结论(主张)重复一次,确保自己想传达的资讯,已确实传递。
A 是Action 的A,提及将要进行的行动,可省略
若没有提到执行面,只是谈及想法,基本上可省略,是向对方提及将要进行的行动。就以上述统整所展出的方向,来执行下一步行动。
R是Result 的R,最后提及到行动结束的评估,可省略
当然如果没有执行行动部分,这部分也可以一同省略掉,但如果有做到执行层面,我建议在最后补上一点,评估结果为何,再下一次还可以做怎样的调整等等…来完善整个答案。
先从结论说起,再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及根据,然后举出具体事例佐证,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要提供模板,这不是让大家更加僵化吗?板子是给我们一个框架(SOP),让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省力、有效率。但同一时间,依据不同的问题,必须加以调整内容,藉由快速带入模板,流畅、有逻辑性将答案表达出来。透过以下四个问题,让大家训练一下如何利用上面提到的板子来回答问题,不妨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重新排列组合,你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为什么想要申请这间公司?
对于未来五年的计划是什么?
为什么这间公司应该要录取你?
你的期望薪资是多少?
最后小提醒:
还要清楚记得一点,面试是双向的,把期待描述得越清楚,彼此就越能掌握未来的安排。千万不要以offer为主,过程中如何有不符期望时候,也要礼貌的婉拒机会。
这边再做一些小提醒,常听到有些面试者受邀面试,但最后就人间蒸发,不回信息、不接电话,这些人都会在人资的小本子被记录:永不通知、联系 ,因为产业相同HR有时候有会联络感情、互通有无,所以真的不要做一些冒险犯难的事情。
婉拒是一门艺术,你被婉拒也肯定会失望,透过同理心我们也必须要了解到他人的困恼。不要因为怕尴尬而忽略到这件小事,学习礼貌婉拒他人,才不会伤了和气。世界的确很大,但不要自己把路走窄了。
7784
2024-01-29
3043
2022-07-12
7287
2024-03-10
402
2019-12-31
1128
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