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去哪”,是近期常在网上见到的新兴趣味用词,常用于感到迷惘旁徨,或不知所谓何来的时刻,实则是来自西方哲学的三个永恒命题。生涯本是一段充满哲学的自我终极诘问,人生如是,职涯亦然。
职涯发展有点像勾织围巾,如果没先将思路捋过,就开始编织,只会越织越偏,变成一团理不清的毛线球般纠结棘手。就像某些人的职涯发展一样,未先确立自意,而后职涯越走越远,渐形迷失,终将职场生涯织造得一塌糊涂。于是捧着这坨乱毛线,千头万绪,想丢弃也不是,想重新开始,却蓦然惊觉年岁已有。猛然回头:根本不知道这些年来,自己是如何让自己走到这种地步的,进退维谷。
“身在职场,明确认知真实的自己”总是唯一答案,我也常不厌其烦地一再论述。职场新鲜人在职场探索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人事物的语言行事所影响,或借镜到错误的学习对象:无论是洗脑或模仿,直接或间接。一旦没有足够的智识去判别信息目的,就容易被利用或带偏,然后失落于他人言语之间,终日浑噩。
当失去主见,久而久之,就顺利沦陷入办公室文化的纠结之中,被各方拉扯,再为自己贴上“社畜”标签,继续痛苦卷绞,日复一日,形成一种荒谬回圈,还以为这就是社会化,实则只是低层次且毫无价值的汲营。
在职业生涯逐步爬坡上升之际,要先明确自我目标,同时试着学习梳理判别外部信息,屏蔽不相关的扰讯,充耳不闻有时甚至是种好方法。在自身与职场环境之间,学习降噪能力。职场之路将能相对地走得更清朗顺心。
这次,想与大家聊聊关于“同侪”这样的一种角色。你能从同侪身上获得学习的提升与借鉴;当然也不乏打压扰乱你,将你拽入深渊的可能。“同侪与小团体”之间,是以什么关系依存,又或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关联?在这里并不全然是以批判的角度,我反而想跟大家进一步透析:尝试从小团体行为之中,引申出积极性意义。
电影《何者》讲述一群日本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在重要的求职季,展开积极就职应聘活动的故事。这群人有:在校时活跃于学生剧团,善于旁观评议、内心冷静分析的拓人;总想在这支求职小队中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强势的理香;对求职活动不那么在意、积极参与乐队,一派乐天的光太郎;海外归国一同进行求职活动,内心常感到旁徨的瑞月;以及蓄意想从求职队伍中脱队,走向自我道路的隆良。
几个年轻人存在着竞合的微妙关系:台面上一方面看似互相鼓励打气,然而回到个人心思时,又像侦防一样,在社群平台上关注着彼此发文状态,或侧面打听其他人的应聘进度,尔虞我诈,甚至有着同场竞争面试的尴尬时刻。究竟这样的小团体,在心理支持上是否真正有作用?面对着残酷不断的职场面试试炼折磨,这趟求职旅程到最后,有些人倍感茫然,有些人则渐渐明晰自我。从求职这个命题,围绕同侪与小团体的关系,殚精竭虑,我们能从主角的人物设定上看见什么?谁与谁是真朋友,谁又真正帮到了谁,谁又是谁的何者?
善于做一个聪明冷眼的旁观者?
在进行求职活动同时,拓人持续以一种冷眼旁观姿态,主观批判或妄言评议身边同侪在求职过程中的行为,或匿名在社群媒体发表,或直接对同侪批评。论点都对,伶牙俐嘴、鞭辟入里,但有何谓?反观自己,却也没好到哪里去,各种求职不顺。
同样地,身在职场,我们有时难免看不过去某些人的行径或行为举措,气不过、想伸张。但说白了,又与自身何干?身处职场,并不是要来做为一个法官或警察,去纠察所有不公义之事,那些都不是我们应该需要去关注的,套句网路用语,这就是“画错重点”。
现今社群媒体的高度发达,让人人都能当擅于发表个人意见的自媒体,以求博取他人认同与关注。站在功利角度而言,如果这样能产生利益或变现,自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若非如此,只不过是沦落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发泄,恣意无谓地干涉他人人生,像狗吠火车一样,发挥不了任何影响力,对自我更是毫无价值,浪费时间。
是此,何不把关注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干涉”自己的人生?
过度社会化的“下场”
强势的理香,总想在这支求职小队中展现自我优越感,除了制作头衔一大串的名片之外,还在推特积极发文,擅自将友情变现塑造自身积极形象。集体面试时,毫不客气强压好友只为了求表现,但最终也没能获得该份工作,反而是一派乐天的光太郎与内心常感到旁徨的瑞月,竟还比她更早获得应聘函—这现象是否太过讽刺?
面对理香熟练而扭曲的社会化表现,无须批判,她的行径与求职结果也不存在因果关系,重点来自于她对于社会化的错误理解:她对所有人的善意,也都只是成就自己的副产物而已。
自我运筹不是毫无必要,只是如果整件事是建立在社会化的过程上,其实你无须与任何人交代,常言一句:“比赛看结果,装模作样,虚张声势,都是虚妄。”身在职场上,要摆脱形式主义,除了善用自己的积极,更得踏实忠于自己的目标与选择;行有余力,再适度地对他人释出帮助或善意,就是最好的实用主义。
小团体取暖有没有用?
在大陆职场有种说法:“团队与团伙”。团队是指一群人在有共同目标之下的结成;团伙则是职场中,躲在眼皮底下互相包庇,和稀泥的一堆人。电影中这群求职小队的组成,虽然可以在求职过程中彼此互相鼓励打气,但其中又隐藏着矛盾与忌妒,意味实在不明。要不一群人集体求职不顺、坐困愁城,要不就像剧里一样尔虞我诈。又或者就算集体求职成功,其实也不知与他人何干?现实生活中,我辈身在其中,确实可考虑有无参伙的必要。
如真的非得小团体取暖,就先完善自我,带着“可被利用的价值”加入,透过小团体,创造更多价值,彼此成就。若非如此,就只是相互间的情感勒索或利益掠夺,最终鸟兽散也不过是可期的结果。两块打火石,敲击才能打出灿烂火花;如果只是两三块粪土,终究不过是和稀泥,变成一坨更大块的粪土。
何者,谁是谁的何者?
职场一途,任谁都只是谁人生中不知名的旁观者,唯一明确的,只有身在其中的自己。职场百态,那些我们好生羡慕的、瞧不起的、看不上的,原来都有各自最多的故事与努力,不用轻视他人,当然也不用自卑于自己的匮乏。就算受伤、就算千疮百孔,毫无疑问的,是始终在自己的路上前进着。
把“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去哪”持续地想,然后通透。想想,最后当有一天,遇到如剧情中需要你用一分钟自我介绍时,那个时刻,你将会如何定义你自己?
539
2021-05-19
1059
2021-08-09
2322
2023-06-07
577
2020-05-05
2984
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