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对你意味着什么?
可以带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还是例行公事、死板不知变通?今天看到刘润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流程存在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三种问题:
一、一套严谨的流程,可以减少复杂带来的麻烦。
二、一套明确的流程,可以降低尝试带来的耗损。
三、一套合理的流程,能规避权责利对等的漏洞。
所以说,流程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制造官僚主义,而是为了弥补官僚主义。
对此,我有很深的感触。为什么在组织中,有些流程最终都会流于形式化?我想是掉入了三个经验陷阱:
陷阱一、你应该知道我说的那个。
陷阱二、我们以前都是这样做的。
陷阱三、我们都有把数据留下来。
在一个流程中,定义不清的数据或目标,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
大家各自展开达成目标的对策与评估,召开了会议;然后,发现彼此所谈的目标并不一致。更多时候可能连谈都没谈,就沿用过去的认知来理解并认定对方应该也知道,其实对于流程中的现况与目标没有共识,自然对于问题的理解也会大不相同。
流程中模糊不清的数据单位、定义与解释造成误解,这就是流程随着时间推进可能掉入的第一个陷阱。
第一个陷阱与流程的定义有关,而第二个陷阱则和流程的使用习惯有关。
你可曾想过,现在工作上使用的流程与相关的管理机制、报表,真的还符合任务上的需求吗?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么又为此做出了什么改变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往往会触及工作流程与组织机制上的调整,而且会影响到许多人。
因此,多数人不会去想这件事;即使觉得有问题,一想到改变上的复杂度也就放弃了。即使有人发现了问题,也可能因为涉及组织分工与机制层面的考量,而打消了改善的念头。
这其实正是缺乏上游思维的思考方式,所以一直忙于在下游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却不愿意到上游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愈是大型企业或历史悠久的公司,往往容易陷入这种流程形式化的盲点。
另一种流程形式化则是直接套用其他单位、商品或公司的基准。
特别是过往的成功经验,常会令我们不假思索的就沿用既有的流程、机制与形式,而不自觉可能有不合适、需要调整的部分;若是以此做为决策或行动的依据,导向错误方向的机会也会增加。
第三个陷阱,常发生于组织或公司的管理者身上,对于流程缺乏正确认知。
建立了流程,那么流程进行中所产生的数据和资讯,应该都会被保留下来;那么后续发生异常或问题时,就可以藉由这些数据来找出原因并且改善,甚至可以进一步做到预警机制。
以上是数据完全发挥效用时,可以达到的效益。但前提是有人得去运用这些数据进行监控、分析与做出应对;这些并不会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结果,更不会伴随着数据的纪录而一同产生。
况且,流程中所记录下来的数据,也许离「可分析」用的数据还有一段不小的据理,是需要清洗与转换的;此外,该使用何种分析方法、如何整合为可以监控的数值化指标,也是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来设计与验证的。
...
那么,该如何避免掉入这三个经验陷阱?如何善用流程的正面效用来解决前面提到的三种问题呢?
我想定期的检视流程的脉络与数据搜集的机制,是否需要与时俱进是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一件事;此外,尽可能用量化数据来对话,取代凭感觉与经验来判断,也别忘了数据背后的脉络所代表的涵义。
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流程变成官僚主义的帮凶。
849
2021-01-27
6899
2024-04-19
279
2019-04-14
7762
2023-12-09
8011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