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多会体认到提问的重要性。我想对吧?
问对一个好问题,往往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特别是在组织或团体中,也许别人能给出自己没想到的好答案。但是,为什么提问的能力不容易养成?
因为与之对应的,是辨识答案是否正确与价值性的能力。
过往学校的教育,乃至于刚进入职场所接受的训练,通常都是单一的标准答案;即使觉得疑惑,得到的回应也可能是:别问这么多!照做就对了。
当一个人习惯标准答案之后,自然不擅长去衡量与判断不同答案之间的优劣利弊。是或不是标准答案,是二分法的思维;不同答案的优劣利弊,是多维面向的综合考量,也是教育过程中所缺乏的。
不是对、就是错,不站我这边、就是站在对立面,我们的社会教育通常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但事实上,我们可能有20%否定一个选项,也有65%是肯定的、还有15%的不确定,随着获取更多的资讯,这些比例有可能改变,也影响最终做出的决定。
所以,决策、计划都可以是动态的,随着时间推进,获取更多讯息或反映现况的变化,决策与计划也应该与时俱进。然而,我们不这么做,是因为这太复杂、太累了!尤其是众人决策,这意味着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调整。
但你知道吗?顶尖的企业都是这么做的。
前几天看黄仁勋的影片提到他们不做计划,我想更精确的说是不做静态计划与策略。如果订定了一个三年、五年计划,在这个变化快速的商业世界,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偏差,也没有意义。
所以不做吗?也不是。
花的时间少一些、中长期的做的粗略一些,在时效性与掌握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当你已经扎实的想过一遍,下次再思考与调整所花的时间就会少很多,不会是从零开始的;当你习惯这种滚动式计划或策略,就能更快对突发状况做出回应,即便是你没预料到的可能性,也会比其他人更快排除不好的选项。对,不一定找到好的选项,但光是排除不好的选项,就足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减少失败的风险。
要做到这件事,你得学会衡量与比较不同选项组合之间的优劣利弊,而在这之前你得懂得量化。无论是量化、衡量或比较,你都必须懂得问对问题。
提问、判读与决策,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其中一个短板就决定了整体能力的上限,所以不懂提问,你的决策品质往往也好不到哪里去;反之亦然。
要提升提问能力,先舍弃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
判读、决策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告诉你数据思维、机率思维与运算思维很重要,因为那是这些能力提升到更高层次不可或缺的,学会理解光谱并在上面找到合适的定位。
7381
2024-06-29
1505
2020-05-30
996
2021-06-09
763
2019-04-10
4808
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