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过度劳累工作,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难,因为工作本身就有一些特点会诱使我们过度劳动。过度劳累崇拜包含了许多个人、文化和系统的因素,筑招网小编整理7种可能。
过度劳累工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些原因甚至关乎工作的本质,所以,要避免过度劳累工作的负面连锁效应,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要难。以下是人们会过度劳累的原因,虽然未臻详尽,但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面临了什么样的挑战。
1.工作其实很好玩
对今日大多数人而言,过度劳累工作仍是一种源源不绝的诱惑。为什么呢?我们懂,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乐趣不该被打折扣。就算不喜欢工作的某些方面,或工作带来的压力,我们还是可以热爱解决问题、提早交文件、送出报告、寄出产品⋯⋯为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2.带来个人成长与认同
工作其实能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在不断工作的同时,也在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中往上爬。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大多数人都是透过工作来达成自我实现.
专家指出,自我实现这个人类的基本需求,主要都是透过工作来实现,而且这个现象已经存在好一阵子了。哲学家艾伦就提到,工作是提供生命意义的主要来源。
我们可以讨论这样的说法是好是坏,但争论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意义。最好是要意识到,如果没有留意工作的风险,那它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并造成伤害,就跟很多好的尝试一样。如果不留心,我们就会因为追求成就而忽略其他需求,引发种种危机。
3.创造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来自清楚又困难的目标,这类目标需要我们发挥最佳思考能力与心力才能完成。处在心流状态时,我们会全心专注在眼前的任务,忘却自我,时间也快速流逝,完全沉浸在当下时刻与眼前的任务。
并不是任何工作、任何时刻都能进入心流。有时候,工作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烂,这时候我们就会担忧、焦虑,甚至恐惧。虽然工作有很多讨厌的地方,但工作也让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体验心流。
4.给予明确成就
工作以外的生活方向,有时候不太能让人进入心流。产生心流的其中一个条件是回馈,也就是让你知道做得好不好的绩效指标。我们在心流中处理当下得到的回馈,并提升表现。工作不仅拥有清楚的目标,精进我们的技能,还会在过程中提供回馈,让我们衡量自己的表现。
生活的其他方向就不太会这样,我们永远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比如说在家里,有很多状况就无法衡量。家事很难像工作一样,有这么清楚明了的胜利。不是说家事没价值,而是这些事需要的投入程度与工作不同。亲密关系、亲职教养、居家修缮、打扫、备餐、洗衣服⋯⋯这些事根本没有结束的一天,有些可能一点都不好玩。
看到这些麻烦,就可以想见为什么我们会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因为工作带来的奖励很清晰。
5.标志身份地位和价值
最近怎么样?有人问。忙疯了。我们回答。这是表示我们身份地位和价值的一种方式,还可能有一点点讨拍的成分。
把事情做好,得到的名声就有其客观价值;而保持忙碌的氛围,则是培养名声的一种方法。有好的名声,代表同侪和上司可以看到我们的价值。谁不想让大家觉得自己很受欢迎、很重要?如果可以让事业更上一层楼,那不就会更想做吗?
6.对自己有超高期待
忙到不行是老板和我们都期待会发生的事。当你踏入企业界时,其实是进入了一种商业环境,可能会要求员工牺牲自己的优先事项,以公司的目标为目标。
晚上和周末加班,因而成为聘雇合约的一部分,即使没有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一样。想升迁或保住工作,就得把自己全部奉献出去。到后来,恐惧也会成为一种超时工作的强大驱动力,不只是害怕被发现不够资格,还会怕自己无法负担指派的工作量,尤其用时数或日子来算的时候更是如此。
过度劳累工作之后,我们可能会成为拥有一夜成功故事的明星员工。我们可能会说服自己,这些努力总有一天会值得的。只要我们可以交出好成绩,或至少把表面维持好,就感觉一切都很没事,但其实眼前所行走的桥早就中断,我们却没有看到即将到来的灾难。
7.跑步机效应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会有结果,也等于结束,我们为了工作目标而劳动,而这个目标总有完成的一天。
如果我们从工作得到这么多乐趣、满足和意义感,那工作结束可能会让我们五味杂陈。对成功人士而言,完成一个目标或计划可能会让他们兴奋与失望参半。计划成功,就代表计划本身的终结。
如果我们乐趣、满足、意义感的主要来源是工作,那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感到空虚或忧郁,所以我们会做的事可想而知,就是再找一个目标、再起一个计划。如此一来,我们便踏上了永无止尽的跑步机,跑离失望,跑向成功。一旦抵达成功,又会再次陷入失望的情绪中。
工作自有其道理,才能推动它本身和我们一同前进。但如果我们想从工作上得到它给不了的东西,我们终究会心力交瘁。
再次提醒各位读者,上述理由无法概括所有情况,对于过度劳累工作的崇拜还包含了许多个人、文化和系统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工作本身就有一些特点会诱使我们过度劳动,就跟酒精、食物、运动这种大家有时候会做过头的好事一样。如果不留心工作的风险,我们就会轻易陷入超时工作模式,损害生理与心理健康、家庭关系、社交生活等。
2831
2022-06-30
93
2021-10-15
499
2020-03-22
7707
2024-06-20
3028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