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几次换工作、也有了一些职场工作经验,看待面试的方式开始有所不同,一样是相同的那个我,换个角度理解面试时,就也开始呈现出不一样的形象。这篇文章希望能写下自己对面试的认知,点出一些先前跟现在的理解差异,让更多面试者(尤其是处于职场生涯早期的朋友们),能有更多元角度的思考。
面试是一场双向奔赴,而不是待价而沽,如果用感情来比喻求职,一开始求职的时候,因为还是小菜鸟,难免思维会比较偏向自我的展现:
我是谁? 我好棒棒,请你好好看看我、录取我、爱我吧
有过一些工作及求职经验后,会把求职更看成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是探寻彼此是否合适,求职一语贯之,在确认的是合适的,不管是心态上、思考各种机会,或是求职技巧上,都会尽量调成这样的设定。所以原来仅强调的单向介绍、展示我是谁,会变成说服我为什么适合你:
因为你需要什么、寻找的是什么、喜欢什么样类型的人,而我因为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在一起之后可以对彼此产生什么样的价值,是不是要考虑爱我
进行的节奏-孔雀开屏直到权利反转
如果从双向的角度(⭢表示面试者确认公司、⭠表示公司确认面试者),面试常见各阶段要确认的重点、目的,会这样归纳:
调查公司/职位,及投递简历(⭢)
除了确认自己是否符合职位要求,在这个阶段,也会透过公开资料调查、询问相关人士,去确认这个公司/职位为什么吸引我? 越能清楚这个问题,就越有动力跟去准备接下来的面试,跟在过程展现出自己的热情与积极。
自介环节(⭠)
因为面试官应该都会先看过简历,所以自介的重点并不是把简历说过一遍,也不是真的是自我介绍,而是希望让面试官对自己产生兴趣,阐述的方式会是列点说明自己哪些点符合这个职位、甚至是竞争优势,自介的长度可以1~3 分钟左右做准备,我自己认为大多面试官可能也不特别在乎自介内容,听自介更多是感受一下这个人说话给人的感觉、是否有逻辑、是否有自信。
经历审核+ 情境讨论题(⭠)
面试要确认能力是否符合,通常包含这几个面向专业职能、软性技能、领域知识,通常会从实际经验再往下延伸去问细节问题,因此在介绍自己工作经验或项目经验时,也是要策略性着重在较符合这间公司需求的案子。
反转-询问职务内容、工作环境、公司发展(⭢)
通常面试官都会询问面试者是否有什么问题要询问,这时候除了基本的要去厘清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模式,如:主要合作对象等;有时候我也会适度去厘清一些可能会影响我决定是否要加入公司的问题,避免最后到了录取,才开始透过四处打听或看薪资来决定。我问过的问题包含:公司长期策略发展方向(看是否与自己想做的题目相符)、对于执行目标的期待(确认在该公司的速度感)、觉得从事这个工作最困难的地方(评估自己阵亡的可能性)等。
除了这些关卡,有时候会突如起来出现一些Casual Talk / Small Talk,我遇过的问题包含说:你的兴趣是什么?你最近看的一本书是什么?你去欧洲玩最喜欢的国家,虽然这些通常不是决定性的问题,但我自己也蛮喜欢逮到机会跟面试官闲聊一番,除了有机会大家卸下面试的心情聊聊天,听到一些真心话,也是一个好的观察,观察彼此是否有来电。曾经我听过一个高阶主管的分享,他说:
很多时候,很多面试者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大家都很聪明,而最后我决定是否能录取一个人的关键之一,是问自己说,我跟这个人相处是不是舒服愉快的。
从I can do it 到I can FIT it & I am the one。
最终能录取职位的面试者,多半是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何让老板主管觉得就是这个人的关键之一,情感上要让人能觉得这个人是准备好的、甚至是这个人好像已经在公司里面工作。
做法上也很直接Fake it till make it,面试时要尽可能让自己能站在该公司、该公司老板、该主管、该职位的角度去思考。
角色扮演前的背景资料调查
这些资讯是要能在面试中无意中侃侃而谈的,包含基本的公司资料,也包含实际运作的状况:
管理阶层:不能不知道公司老板是谁吧? 主管阶层的风格,很多时候也会很大程度决定公司营运风格
营运状况: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从股市公开资讯掌握财务状况,赚钱的公司可能会更积极进行扩张;如果是连年亏损,可能会相对保守,或希望录取的员工为即战力
组织架构:透过官网、职位JD,或跟HR 询问,应要能清楚自己面试职位所在的单位、在公司负责的范畴,避免出现牛头不对马尾的状况,明明面试的是A 单位,却一直跟主管分享对B 单位产品的想法
产品线:确认所属组织后,再了解下辖有哪些产品/事业线
产业发展趋势:大环境是好的吗? 、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式方向?(政策、技术、市场)
市场竞争状况:该公司产品在市场定位(领先集团、二线厂商、挑战者)、竞争优势等,依据定位和优势不同,公司会需要采取不同策略
发展策略/困境:目前公司/单位/产品发展的策略为何? 从市场观点或营运观点,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
当做完这些准备之后,在回答面试相关问题时,就有机会从你问我答的守方,由守转攻变成进攻方,其中思维的关键在于,不只是要介绍自己,而是要说明这样的自己、为什么适合这个职位、可以带来什么贡献?
所以虽然上述要做的准备这么多,但总归来说只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
Q1:Why me? 为什么我适合这个工作?
Q2:Why me? 我能够在这个工作上带来什么贡献?
Who am I vs. Why me 说法的不同
如果能想的清楚上述两个工作,在适当的时机,如自介、或经历说明的时候,除了可以参考STAR说法,去说明在情境下自己的贡献(Who am I),也可以更进一步说明这件事情,对于这家公司的贡献机会、如何符合这个职位
Who am I
以我自己为例,我工作经历有一段是从0到1发展SaaS 软件产品,所以如果有机会谈到这段经历的时候,我会适度加入
Why fit
公司目前转型想要透过发展软件产品,增加差异性及利润,我的这个经历符合公司策略发展需求
Why me
我经历过完整0 -> 1 过程,所以可协助快速收纳市场需求规划产品,同时准备产品相关文件,包含定价、Saleskit、合约等等,可帮助公司快速推出产品,产生营收
虽然这样的思考,也是用人主管的一个功课,要依照面试者的经历差异性,找出最能够发挥的方向,但如果面试者自己有想法、可以让用人主管有更多想像空间,势必能增加自己的录取机会。
If I am…, I will…
在上述的回答里面,除了说明了Why me,在思考上,也是把自己提前当作员工去思考,提出自己能做什么、跟可以带来什么价值。
Q:你觉得现在对公司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Q:那你如果在这个职务上,会怎么做?
Q:要把你说的事情做成功,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需要什么资源?
如果上述的问题,都有准备好,那一样的思路,有好的机会,也可以主动抛球出来,除了回答我曾经做过什么类型的项目、有什么经历,可以也做延伸说明,这些项目跟经历的经历,我会如何应用到接下来这个职务,如果我有机会加入公司,我会怎么来做
以不变应万变,面试必备的就是这些问题
汇整上述谈到的各个面向,我自己准备面试、或在面试中遇到的题目,主要有这些方向:
对公司的认识
Q1:你对我们公司的了解?
Who are you / Why fit
Q2:请自我介绍一分钟/三分钟?
Q3:你做过印象最深/最困难/最成功/最失败的案子? 你扮演了什么角色? 成功/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你会这样做? 如何做可能会更好?
Why you
Q4:你觉得这个职位,可以如何发挥? 你加入后,会如何来做?
Q5:为什么适合这个职位? / 为什么我要录取你?
Q6:用三个关键字描述职场上的你?
其他
Q7: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Q8:你在这份工作,想获得什么? 对自己人生/职场生涯的规划?
有关准备面试题目的策略,搜寻参考了筑招网的文章,最推荐写的这篇,简洁俐落又准确
试不试你,面试官也想当你的伙伴/朋友!
虽然前述段落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列出来,但面对面试,除了一部份确实是接受考试,但在心情上,也可以抱持着我是来跟朋友/前辈讨论交流的心情,有时候反而能更自然的应对,而不是让整个流程真的变成一问一答。我当面试官的时候,如果变成这种场景,心理也会觉得这场面试有点无聊,如果用相亲来比喻的话,如果整场对话,都是一问一答,怎么样都觉得少了点火花吧
具体而言,以下的应对,也是可能在面试中发生的!
请问你的问题,是指OO 这个意思吗? 可以多解释一下你的问题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刚谈的案件,如果是主考官你,会怎么处理/有没有什么其他建议?
甚至在有些时候,我会把握机会在最后提问/闲聊环节,跟面试官请教一些职场生涯发展的问题,公司会如何看我这样子的简历、可不可以给我一些这个阶段职场生涯发展的建议,要注意的事情、选择时要考虑的点。
曾经有次面试,因为是面试比较不熟的Martech 领域,而且直接是一场模拟面试,要模拟对客户销售,因此面试官不管问什么,我都努力想办法把我想到的一股脑说出来,说完还觉得自己讲的真是有点道理,结果面试官在最后的时候回馈我说:
你讲的虽然还有些不到位,但大致上还ok,只是感觉你好像有点太紧张,反而没办法专心听我说话、听清楚我的问题,也不会偶尔停下来问一下我的想法,我可是客户呢!
虽然这篇文章写得比意外的长,长到我自己都不确定重点是什么,但我最想分享的还是,如果已经把面试的内容准备完善时,不妨试试调整一下心态,让面试变成一场有趣的互相认识和双向奔赴吧!
1782
2022-12-12
578
2020-12-03
6814
2024-04-04
312
2020-05-22
626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