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间,农民工兄弟们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如今少了1500万的身影。这些年,走在工地上的人,少了;留下来的,老了。像张军这样的老建筑工,几乎快成了工地上濒临消失的“物种”。
张军,今年58岁,干了一辈子工地,如今却成了工地上年纪最大的“老兵”。他身边的工友,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没人再愿意留在这儿吃这份苦。他的腰椎滑脱症又犯了,每次翻身都是一次挑战。可他依然坚持每天一早6点准时开工,只因为他知道,工地上没有几个人愿意接手他的零活。
这些年来,建筑工地不再像以前那样吸引人。十年前,建筑业还是农民工的首选,高收入和低门槛让这个行业火得一塌糊涂。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农民工有了更多的选择。干工地?不如去送快递或者在服务业找份轻松点的活。收入也许少点,但至少不那么辛苦,家里的老人孩子也能照顾得上。
像闫伟这样的人,就是张军工友转行的一个典型例子。四年前,闫伟离开工地转行去送快递了,后来又进了快递站干理货工作。虽然工资不如工地上高,但至少时间自由了,生活也不那么紧张了。他可以多陪陪家人,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生活。
再看看吴志强,34岁的大专毕业生,学的是旅游管理,干了不少行业,连工地也没放过。可是,工地上的活并不适合他。现在的他,在一家环保公司做甲醛清除工作。曾经的他,在工地上学到的那点活儿,早已不再吃香。随着学历的提升,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向了第三产业,选择了更符合他们受教育程度和兴趣的工作。
这些变化,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全国农民工的数量接近3亿,建筑业从业人员减少了1500万,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农民工群体在逐渐老化,外出打工的动力也在减弱。那些5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像张军一样,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犯愁:工地的活越来越少,工地上的人也越来越少,他们能干啥?
面对这种新趋势,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反应至关重要。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的王磊认为,农民工就业的变化反映了市场的选择。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水平,成了当务之急。只有他们具备更多的技能,才能在新的行业和岗位上站稳脚跟,获得更高的收入。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应当因地制宜,推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支持和鼓励性政策,扩大本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针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的趋势,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工作机会。这样,农民工们在家乡也能找到好工作,不再需要远赴他乡,承受背井离乡的痛苦。
最后,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拖欠工资的问题。再辛苦的活儿,再低的工资,只要按时发放,农民工们都会愿意干。可是,如果辛辛苦苦一整年,钱却迟迟拿不到手,那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就业机会,对他们来说也是空谈。
像吴志强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更希望社会上提供更多免费的职业培训。有了技能,不论是在外打工还是返乡就业,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在他们看来,学习永远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要愿意学,文化水平不高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站稳脚跟。
十年之间,建筑业的农民工少了1500万,他们有的选择了离开工地,有的正在为转型而努力。社会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毕竟,无论在哪儿,农民工依然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
535
2019-12-12
89
2021-11-24
337
2019-01-15
1575
2021-05-31
500
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