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工程师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4关键因素解析:一心二用对生产力有负面效果

工程师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4关键因素解析:一心二用对生产力有负面效果

工程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高价值的任务?专家强调,关键在于处理对的事情、时间箱效益最大化、以一心专用取代一心二用、从看似无止境的任务获取价值,生产力将能大幅提高。

 

本文目录

想完成更多任务,要先做对的选择
什么是「帕金森定律」?懂运用就能多产出
「箱型时间」帮你判断能否在时限内完成
「一心二用」对生产力有负面效果
有意识地使用你的「零碎时间」
接受「无底洞」知识工作没有明确的尽头


现在不流行讲生产力了。近来,这个概念已被染上负面色彩,令人联想到过度干涉的管理方式、没完没了的工作、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的忽视。但我仍然能够很有把握地提出,「提高绩效」依旧是重要、值得推崇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而箱型时间帮助我们办到这点。

 

想完成更多任务,要先做对的选择
如杜拉克(Drucker)所说,想要完成更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对的事情上。想要把注意力放在对的事情上,就要取舍和培养这么做的心态,不觉得疲惫、不分心,也不觉得那是苦差事。这样一来,我们将更专注在想要和需要完成的事。如果缺乏计画,漫不经心地过日子,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很多不重要的事给分散。

 

箱型时间能帮助我们完成大多数的任务,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箱轻松辨识出哪些是需要优先处理的紧急任务。至于非紧急任务,例如学习,也可以利用时间箱指定适合的时段,这样才不会一延再延。我们也比较有可能在尚有精力处理的时候,正面迎战经常被有意无意避开的困难任务。至于那些看起来小到不必规划的单一任务,则可以集合起来,等待一个时间一起处理。最后,那些没有用处、适得其反的任务,由于不会出现在行事历上,我们看不到,自然没有理由去做。

 

我们试着来量化那些好处。若一个任务的价值可以分成1到10分;假设,当你只是见招拆招,任务平均价值为6分;再假设,当你事先订出该做的事,任务平均价值为8分,那样价值就提高了33%。要是我们假设80/20法则适用于知识工作,那么提升的幅度更大。少数关键任务就能贡献大部分的生产力。

 

什么是「帕金森定律」?懂运用就能多产出
有句老话只要颠倒过来,就能提高生产力。虽然很多人爱拿帕金森定律开玩笑,但这条广受认可的定律告诉我们「工作会不断膨胀,直到填满可用的完工时间」。如果你有30分钟可以整理房间,你就会花30分钟整理房间;但是如果你有60分钟,你就会花60分钟。帕金森定律所说的时间损失,其实和拖延有极大的关系。而箱型时间就是把握这句话的相反面:把工作压缩到符合排定的完工时间,用比较小的时间箱,来完成相同的工作,听起来是否很划算。

 

这个概念有科学研究的支持。在一项研究中,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要求判读4组照片。其中一队大学生在实验开始前被告知第4组照片取消了,但是他们使用的时间,与维持看4组照片的其他队没两样。判读3组照片的学生依旧用完可用的时间:「只要预期下一项任务被取消或临时多出时间,可以在手边工作东摸摸、西摸摸,会使人大幅降低效率,付出高昂的代价。」许多研究都观察到相同的结果。

 

在另外一项实验中,受试者随机分配到5或15分钟,用来完成一模一样的任务。分配到15分钟的人,依旧以长出许多的时间完成任务。第3项研究指出,影响期末考分数的因素,有超过1/3归咎于拖延。

 

「帕金森定律」运用起来当然也有限度,你是可以规定自己要在1小时内,从零开始写出1万字的报告,但不可能办到。箱型时间没那么神奇,前面所提的研究大多是说,你可以节省1/4到一半时间。但也有研究指出,时间减少导致品质下降。 2014年,有一项比较近期的研究证实了这点:「有时间压力的学生,比没有时间压力的学生,平均分数低了3分。」

 

不管是把截止时间定远一点以减少压力,还是只要做到一定程度就好,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如果单是懂得运用帕金森定律,就能多挤出1/3的产出,何乐而不为?

 

「箱型时间」帮你判断能否在时限内完成
箱型时间可以把大型任务拆成方便估算和管理的小型任务,也就是说这套方法能够帮助你看清楚庞大计画里的各种要素。这类大计画包括:搬家、推出新产品、筹办生日派对等。

它可帮助你判断能否在可用时间内完成,还是你需要另做安排。它也帮助你确认,在时间充裕的情形下,被拆解的小任务是否都能在时限内完成。

 

「一心二用」对生产力有负面效果
我们在第4章提过一心二用会引起某些负面情绪,然而一心二用也对生产力造成负面效果。

其实,不太会有人真的一面写报告、一面聊天、一面查阅消费支出、一面简报,现代人的一心二用,多半发生在分心回应讯息通知,有了通讯软件(如微软Teams、Slack、电子邮件)和硬件设备(如笔电、平板电脑、智能型手机、智能型手表),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通知,导致我们老想查看谁传来什么讯息,影响到工作。

 

一心专用通常能帮我们完成更多事,一心二用或情境切换则会使效率降低:有一份2001年的论文指出,一心二用和情境切换会耗损40%的商业生产时间。一心二用在某些情境非常危险,像是一面开车一面传简讯。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千件死亡车祸,原因就是开车不专心。而且有一些认知负荷很高(例如教孩子代数或审阅法律文件)和恢复速度迟缓的事,特别不能被干扰或是一心二用。确实有极少数的任务可以同时进行,后续会在第18章讨论。但是就绝大多数的情况而言,箱型时间完全排除一心二用的可能,完整呈现一次做一件事的强大力量。

 

有意识地使用你的「零碎时间」
我们每天都有许多的零碎时间,像是等候公车、通勤时间、在咖啡厅等人以及会议提早结束或被取消时。大部分的人会把这些时间拿来直接滑手机,是的,看手机已是现代人最直觉化的行为,每天会花超过两小时的时间,在手机上浏览社交媒体。

 

我们不停滑着手机,很多时候甚至未从中感受到快乐,那不是娱乐,而是上瘾。零碎时间被吃掉,享受好处的不是我们,而是大型科技公司。我们失去的每一分钟,累积成一个又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试想,假如我们能运用零碎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该有多好。采用箱型时间,并且有意识地使用这些零碎时间,你的一天也许能多一小时有生产力的活动时间。

 

接受「无底洞」知识工作没有明确的尽头
知识工作没有明确的尽头。有生产力专家建议,针对这个状况,最好的做法是接受它和不要在意它。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电子邮件:当你收到很多电子邮件,一一回复后,就会收到更多的回信……永无止境。

 

这么说并不完全正确。虽然,真的不会有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从这角度看真的没有止境),但是电子邮件的确替我们传递许多有用的资讯。虽然寄出邮件之后,收件匣的信件会变多,但是在那一阵子的电子邮件往来,到了某个时间,你的计划终将完成,也许是生意谈好了,也许是团队成员比之前更有参与感。你当然需要管理自己的收件匣,不能让它影响你的情绪或妨碍其他该完成的事,后续将在第11章说明如何防范。

 

如果能够考量到所有相关联的因素,包括处理对的事情、时间箱效益最大化、以一心专用取代一心二用、从看似无止境的任务获取价值,生产力将能大幅提高。有个有趣现象,就是一个正在节食,懂得计算和控制热量摄取的人,会比没有在计算的人多减掉一倍的体重。用数字估算效益或许过于单纯,但是如我在2018年发表的文章所说,箱型时间若运用得当,至少能提高一倍的生产力。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