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高度流动的职场时代,员工的职业价值观和生涯路径已远不同于过去。对于企业HR来说,「觅才难,留才更难」不只是抱怨,更是现实。尤其在电力行业这类技术和安全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的领域,更是不能等到员工提出离职时才开始补救。
一些单位习惯在员工口头或书面递交离职申请后,才匆忙启动“挽留”措施,但为时已晚。留才工作的黄金时机,其实从招聘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尤其在电力企业中,无论是电力运维人员、变电站技术员,还是巡检工、电力工程师等,任何一个岗位的人才流失都会直接影响运行安全和稳定。以下,我们就以电力行业为例,梳理留才的“十个警讯”与“九步工作法”,并结合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为HR敲响警钟。
一、电力企业留不住人的十个征兆
• 招聘电力运维技术人员的简历明显减少,应聘者主动投递意愿变低。
• 招聘期间咨询电话减少,尤其午休时间明显冷清。
• 面试后录用人数减少,甚至出现大量“鸽子”。
• 新人报到未满一周即离职,反复出现。
• 行业内其他企业招聘同类岗位的广告数量大幅增加。
• 年终奖发放后,大量员工在节后无声离职。
• 工龄超过两年的员工比例持续下滑。
• 离职现象出现“组团效应”,同一班组集体提出离职。
• 有应聘者直接询问是否可以做“临时工”或“日结工”。
• 对岗位派遣、外包制度表现出极大兴趣的咨询频次提高。
以上现象,如果企业HR还没有意识到“留才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就极可能陷入“用人荒”的困境。
二、与“留才”相关的法律规定
留才工作不能脱离法律依据,以下是几条与员工管理密切相关的大陆现行法规:
《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
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工作条件等事项。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例如为员工提供专项培训后,要求在一定年限内不得辞职,违约须赔偿培训费用。
第四十条与第四十一条:关于经济性裁员、绩效不达标等解除合同条件,也强调企业必须有合法、合理的用工管理与考核制度。
《劳动法》第三十五条
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应采用书面形式,并经双方协商一致。
《就业促进法》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鼓励用人单位雇用中高龄劳动者,可签订灵活的定期劳动合同,给予双方更大空间。
三、电力行业“留才九部曲”
第一步:招聘信息发布期
招聘广告不只是“贴条招人”,而是留才第一步。
岗位描述要清晰,包含:工作内容、安全职责、技术证照要求、班组协作形式等。
除了薪资福利外,增加如“安全培训体系”“职业晋升通道”“企业文化建设”“高温补贴”“带薪年假”等优势信息。
针对不同人群:年轻人可以通过BOSS直聘、智联招聘等渠道;中高龄者可用地方人社部门发布平台、社区招聘会。
第二步:面试与录用环节
面试要“以实战为王”。HR要联合班组长、技术主管共同参与,结合岗位实操测试。
面试现场布置要简洁、专业,体现企业风格和安全文化。
对拟录用人员,第一时间给出书面或电话通知,并简要说明晋升发展、培训机制等关键利好,以增强其加入意愿。
第三步:入职培训与文化融入
新员工入职合同签署时,应明确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尽量在合同中约定弹性调岗机制。
对于持证上岗的技术工人,可协商设定合理的“服务期”约定。
安排老员工作为“带教人”或“安全导师”,帮助新人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制度。
建立“新员工手册”,涵盖安全规章、工作流程、奖惩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
加强企业文化培训,强化“团队协作、安全至上”的工作氛围。
第四步:绩效考核机制
考核要透明、科学,明确与晋升、奖金、培训机会挂钩。
对表现优秀员工,应及时表扬、调薪或晋升,增强其归属感。
对绩效低落者,应设立“改进周期”,给予辅导与支持。若仍无改善,也为日后合法解除合同提供合理依据。
第五步:合理设置岗位调动机制
若员工长期担任高强度、高风险岗位,需合理安排轮岗制度,或适时调入较轻岗位。
岗位调整应尊重员工意愿,并给予一定补贴或过渡期,体现企业人性管理。
第六步:设立“员工健康支持机制”
定期安排职业健康检查,关注高压作业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可设“安全奖励制度”,对无违章、无事故的班组进行季度激励。
第七步:打造稳定的沟通渠道
每季度召开一次“员工座谈会”,收集一线员工意见。
建立匿名反馈机制,收集员工对岗位、薪资、管理的看法。
对于有意向流动的员工,主管应提前介入,评估原因、给予关怀。
第八步:构建“高龄员工再雇用机制”
对已达退休年龄、身体条件尚可的员工,适当安排“临时岗”或“安全顾问”等角色。
合同可采用一年一签的方式,既保证灵活性,也让员工感到被尊重。
第九步:综合福利和荣誉激励
设立“久任奖励金”、“节日慰问”、“子女奖学金”等福利项目,增强员工情感粘性。
定期评选“优秀员工”“安全模范”等荣誉称号,营造荣誉感和归属感。
小结:留才不是应急处理,而是系统工程
虽然本文以电力行业为例,但“留才机制”应因地制宜、按需定制。不同岗位、年龄层、技能层级的员工,其需求各异,HR不能套用一个模板。
最重要的是,留才的节点贯穿从招聘到退休全过程。越早介入,越少成本。等到人要走了才开始留,往往已经来不及。真正的HR智慧,在于提前识别风险、布局预案、建立机制——如此,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长久之计。
358
2019-01-15
1780
2022-06-02
8494
2023-09-08
7554
2023-11-19
7235
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