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面向建筑人才的职业发展讲座上,一位年轻听众提出了一个常见却令人纠结的问题:
“老师,我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方向,还是做自己擅长的岗位?”
这看似是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但其实隐藏了更复杂的思考。如果你只能在「喜欢」与「擅长」之间选择其一,那大概率不会找到真正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因为这种思维框架本身就限制了你做出全面判断的可能。
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引导大家用结构化思考来拆解它。
为什么不能直接回答“喜欢”还是“擅长”?
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喜欢”和“擅长”的定义,可能并不一致。
在演讲中,我反问那位提问者:“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
对方坦白说:“因为我喜欢的建筑方向(如室内设计、绿色建筑)不是我目前擅长的,而我擅长的(如施工管理、CAD绘图)却不是我真正热爱的。我现在很困惑,不知道未来该走哪条路。”
这句回答让我意识到,对方心中默认“喜欢”与“擅长”是对立的,似乎两者不能共存。这种二元对立的想法,其实是很多建筑专业学生与从业者都曾有过的困惑。
但问题是,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第一步:理解问题背后的含义
如果你也处在类似的职业选择十字路口,不妨先停下来,别急着选边站,而是先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在问什么。
我们常常说“喜欢”或“擅长”,但你有认真想过这两个词的定义吗?
喜欢的工作,是不是指做起来有成就感?或是能发挥创意、影响力、带来成就感?
擅长的工作,是不是代表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比如对技术图纸很敏感、项目管理有条理、擅长和甲方沟通等等?
更进一步思考:“擅长”是否意味着就得一辈子做这件事?“喜欢”是不是就一定要做主角或核心岗位?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理解“喜欢”和“擅长”。
第二步:拆解问题,分解“喜欢”与“擅长”的特质
在现场,我请大家写下自己喜欢的工作与擅长的工作有哪些特点,之后我们将这些答案整理成一张表格,结果发现不少重叠之处:
在对比中我们发现:
虽然“喜欢”和“擅长”听起来是两条路线,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不少交集。比如,很多人发现,自己擅长的工作其实也有成就感,也不完全讨厌;而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做到熟练,也能变成擅长。
第三步:让大家反思——你的想法清晰吗?
在讨论中,有人提出了以下非常真实的反馈:
“原来我喜欢的工作,其实是不工作。”
“我擅长的事,不一定是因为能力,而是做久了被迫习惯了。”
“细想一下,我并不讨厌目前的岗位,只是感觉缺了点激情。”
“我喜欢的方向,不确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还是想逃避现实。”
这些反思非常重要。它们说明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对自己的“喜欢”与“擅长”认知,可能并不准确。
很多建筑人才刚毕业时,都很容易陷入“我热爱设计”或“我只适合画图”的偏见中,但随着时间推移才发现,现实中的建筑工作是复合型的,每个岗位都有挑战与成长机会。
第四步:重构问题,找到交集点
我在白板上画了两个交叠的圆圈,代表“喜欢”与“擅长”。
我说:“有没有可能,我们可以扩大这两个圆的交集?让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能慢慢变得擅长,或把擅长的事情变得更有趣、值得期待?”
比如:
你擅长绘图但喜欢设计概念?
那就开始练习表达方案、参与前期提案,逐步过渡角色。
你喜欢和人沟通但不擅长谈判?
那就跟着项目经理学习,提升沟通策略和专业表达。
你擅长施工图但觉得枯燥?
不妨尝试调整流程、使用新的绘图软件,提升效率与成就感。
第五步:用结构化方式做出选择
结合前面讨论,我整理出一套三阶段的结构化思考方式,可以帮助建筑专业人士做出更明智的职业判断。
1. 理解
问问自己:“喜欢”到底是什么?是感受、是理想、还是逃避现实的美化?
“擅长”又是什么意思?是能力强,还是只是熟悉?
2. 分解
拆解工作特质,列出喜欢和擅长的点,寻找可能的交集。
3. 重构
结合认知与现实,思考是否能把两者结合、放大交集区域。
从调整工作内容、学习新技能、改变视角着手,逐步接近你理想中的工作状态。
建筑行业没有“标准答案”,但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路径
建筑行业本身就是融合艺术与工程的行业,没有一成不变的职业路径。你可以是既懂设计又懂管理的全能型人才,也可以在某个领域深耕、成为专家。
最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是更“喜欢”还是更“擅长”,而是你是否愿意透过结构化思考,理清现况,创造更多可能。
下次再问自己“我该选喜欢的工作还是擅长的岗位?”
试着换个问法:“我能不能,让擅长变得值得喜欢,或让喜欢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8123
2023-09-06
7363
2024-03-16
7302
2024-02-27
1902
2022-11-29
5939
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