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职场人的工作经验来到一定年资,往往会发现转换工作不再像以往这么简单。你面临的是求职期还是转型期,也许你已经在科技业待了十几年,却发现自己的热情煺减,开始渴望到不同领域闯闯;又或者你面临到管理角色的职涯天花板,思索着有没有其他角色的可行性。
这样的状态,我常会提醒我的客户——你可能面临的不单只是求职的问题,而是正处于一段职涯的转型期(Career Transaction)。所谓求职可能只单是找一份工作、换一份工作,但转型可能连带影响的是:生活节奏、薪资模式、家庭与外界眼光,以及惯性思维与行事风格的转换。
转型连带的挑战在于——以过去的求职来说,你所习惯强调的专业技能、成功经验、个人名声与人脉网络,在转型期来说可能不一定适用。甚至,原有领域所树立的成就经验,反而形成外界识别既定印象的标签,这其实也是近几年来,许多资深职场人面临的新型挑战。因此,本篇期望带给,认为自己面临可能不只单纯只是求职问题,而是处于多面向考量的转型期职场人,能先就以下两点,以重塑个人品牌的思维,来预作转型成功的前置准备。
转型前置一、重新定义自己的品牌
常会有处于转型期的职场人,向我诉苦:「我现在想转换到A,但许多人资或猎头还是介绍我已经很熟悉的B机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若当我进一步与探询现有履歷或领英(LinkedIn)后,往往发现对方的呈现方式,都是以锁定在B的角色或领域来撰写。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假设你心底期盼转型成为业务(A),但在上述管道中,都是以一位具有丰富营运经验的主管(B)为主,这样的呈现差异,又怎么能吸引到想要的受众与自己联繫呢?
也因此,为了转移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便获得新的机会,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个人简介(Summary),或是专业经验(Experience)中,重新调整技能和资格的陈述是必要的。若是使用领英的话,或许还必须在“技能”栏位安插跟以往不同的关键字,上升被搜寻到的机会。
特别是,如果在这次转型中,你的新目标与过去背景差异甚大,没有直接的经验可说服他人,你则需要强调那些与你当前目标最相关的活动,即使它们实际上只是你工作所做的一小部分,以便传递给对方一个讯息是我是有所準备的。
譬如,塬本你以领域功能、经验积累的角度而写:具有13年丰富的财务营运的金融产业工作经验,目前想跨足至业务开发或市场行销的角色。不妨切换到对方会在意的角度来陈述:透过协助公司内部进行营运流程创新,帮助公司转化获利潜力,创下10年来的营收新纪录。
放弃陈述那些积累已久的成功经验,或许听起来有些可惜,但要意识到这并不能这样的经验描绘,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实现新目标,但我们仍然有空间能够选择,与自己想做的事情相符的经验上做陈述。
转型前置二、 策略佈局转型故事
若你已经清楚接下来的转型目标,你必须意识到这样的求职,你不一定再能够以经验说服人,但你必须要以潜力说服他人。 而想要让人感受到所谓的潜力价值,从刚刚提到我是有準备的。到我已经準备好了的层次,则需要做更多增加说服力的準备。
第一是,在你的转型故事中,必须清楚让人知道:你为什么而做,你看到什么认为自己可以做,以及你实际採取了哪些行动。人际交流中的每分每秒间,他人都随时在奠定对我们的个人印象。当你能整理出脉络,就能够将故事中的一些关键字,应用在正式面试会议或是非正式聚会上,以此影响他人以新的角度来接收你的呈现方式。
而在故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会是——他人能从你的故事传递之中,听出你採取了哪些动作,来臆测、感受你的动机与承诺。毕竟,想要他人感受我们的变化,往往难以从我们的内在想法直接传达,或只单纯就言语来描述,更多对方能深刻感受的会是依据:我们做了什么。因此,第二要开始构思的是,回归前述的履歷概念,你从现在开始有策略地积累能够佐证、能与未来受众连结的经验。
受众可能是某某领域的用人主管、某某领域的客户族群,那么站在他们的角度会如何看待我现在的简历(或作品集),则是我们能够预先储备准备的。
这样的准备期,往往是最最耗时的部分,平均来说可能一到三年不等。我发现往往最后能成功转型的职场人,通常已经在萌生转型想法出现时,就开始投注额外时间与新关注点,去实验并测试自己的所想,并在过程中逐步累积可连结的经验,不论是透过开始培养专业新技能、取得研习证照、横向参与相关专案等面向着手。
我也会建议职场人能更有意识地在準备过程中,去颠覆自己习惯看待角度的方式、某领域的思维模式,主动建立新的关系网络,这也将会影响他人如何识别你准备好的程度。以往求职期的挑战,或许是以超越他人的姿态而胜出,但转型期最精髓的挑战,反而则是超越自己。
当然以实际的工作中,教练职场人跨领域转职,或是重大职业转型的议题,所需考量的复杂度与连带关係,并不只是以上两点,但我认为这两个思维是职场人能开始以自我为出发,开始构思的关键。也或许下次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你也可以抱持好奇的心态,以直观的方式问问看同事、朋友(最好是不是太熟的那种),他们会如何描述你?
毕竟我们的品牌,多是建立在他人回馈之上,当你对自己散发的轮廓愈能掌握后,就愈能有基础去逐步调整自己。以此开始作出策略性的準备,而不是到真正进行求职、转型后,才发现自我与人才市场间有着不小的落差。祝福正处在转型期的读友们,接下来都能平稳降落在期待的新职业生活上。
56
2021-12-07
2234
2023-05-16
3650
2023-07-16
3262
2022-07-12
3188
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