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新人找工作注意事项?过来人用10指标教你找到合适方向!

新人找工作注意事项?过来人用10指标教你找到合适方向!

新人找工作注意事项


毕业季在即,大学校园在此刻已陆续举办校园招聘,最近我刚好被一些以前带过的实习生、初入职场的前同事、朋友的朋友等各种「年轻人」问到选择工作的问题,所以决定写下这一篇。

下面会列出新人在找工作时该注意的「择偶条件」,但也得先强调,最重要的那个标准其实还是「你最在乎的是什么」,而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从旁决定的。

如果真的很迷惘,不妨把下面这10 个指标写在纸上,然后用100 分来分配,或许就会慢慢知道哪几个指标对自己特别重要,借此找到一间最适合自己的公司。
 

一、产业
(一)找自己有兴趣的产业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该从何找起」。最直接好懂的方式,是直接从「自己有兴趣/平常有在接触的」选起。

比如我很爱自助旅行,所以对于订房网站、比价平台、体验旅游等服务就蛮有兴趣;或者有朋友热爱网购,对于外送、线上买生鲜、女装、女鞋、生活家居等各种电商平台也一清二楚。

用产业来过滤出找工作/公司的方向的好处是,一来是自己会比较熟悉且有兴趣,能更快速上手,二来是自己也会对于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了解,有助于面试前的准备。
 

(二)找时下正夯的产业
也有人会从「时下正夯的产业」选起,比如(以前)夯过的fintech、电商、区块链,或者前阵子在谈的AI、机器学习等。尤其如果对新创产业有兴趣,「赶上风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过这有点可遇不可求,毕竟未来真的很难预测,加上许多新创公司的成功不一定是精准估算出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公司或创办人本身就有很多竞争优势,此外,也真的就是需要那么一点「刚好」。
 

二、公司规模
(一)大公司:分工细、培养专业技能
该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呢?基本上,以台湾的本土产业来说,「大公司」通常等于分工严谨、流程复杂,每个人负责的都是很小一块职务内容。好处是每个人的工作内容非常垂直,比如专注于人资领域的薪酬/招募/员工福利等其一职能,或者负责行销领域的其中一块,如广告投放/关键字操作/会员经营。而坏处也在此:若要转换跑道,会发现技能应用范围较限缩。

 

(二)小公司:一人当多人用、有时间探索职涯
以此类推,小公司通常也代表一人当多人用,要做的事情比较杂,如果想要特别学习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技能,可能得靠自己找时间进修或自学,毕竟工作上不太会有时间能仔细钻研;但这也代表员工会有更多机会摸索出自己有兴趣的部分,而不是马上被锁死在某个职能之中。

 

三、公司名声
这边要谈的不是公司的「知名度」,而是「名声」,也就是公司的风评好不好。通常只能靠筑招网 或建筑人才网知道一家公司的评价,且真实性也不一定百分百可靠。

但即使如此,建议还是可以看一下大家都抱怨或称赞公司的哪些部分,以及媒体或业界对于这间公司的看法,然后确认这些部分是不是自己在乎的,避免被公司的话术或包装误导,最后误上贼船。
 

四、工作内容

(一)做大事还是做杂事
通常从岗位职责(Job Description)中若有明确列出工作内容,而不是只有「交办主管交付事项」的话,应该能清楚判断工作内容。

同时也可以注意一下,自己的工作「主动性」高不高,比如工作内容中是否有出现「协助」或「依照」等较具帮忙性质的关键字。若有,可能会需要帮忙主管完成一些小事(或杂事),比如整理报表、报帐、影印和准备开会资料等庶务。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事情不重要,反之,小事其实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细心与负责程度。然而,如果有想要发挥的野心或能力,那就不该把自己局限于此。所以在面试时,强烈建议要跟主管确认/聊聊招聘职位的一天工作流程、主要工作内容等,避免自己沦为打杂工。
 

(二)是否有前辈引入门
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做杂事,如果适时有人引导,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我自己来说,有没有资深前辈或主管可带领我所在的团队,会是我求职时的重要考量。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公关公司,当时的我真的是……蛮耐操的,才到职没几个礼拜,主管就把许多事情都交给我,回客户email、写提案、打电话联络记者,甚至直接跟客户讨论新闻稿切点等,当时认为这是「磨练」,主管愿意给试错空间(当时的确犯了很多错……),但经过一些不舒服的经验后,我觉得这其实是「自生自灭」。

我后来在带新人时,都还是倾向「我先示范、他们旁观」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把他们丢到战场里打仗。一是我知道这些犯错的过程并不舒服(会直接被客户骂、被记者电),二是我认为有别的方式能达成同样的学习效果(比如新人想好的新闻稿切点先跟我讨论过,而不是直接去找客户;新人打电话拜访记者前,先跟我演练一次,我可以告诉他这位记者偏好与习惯),三是我觉得代理商最重要的就是在客户面前展现专业度,直接让菜鸟上战场,犯错率飙高,反而是消灭客户对代理商的信任感。
 

五、工作氛围
有些人喜欢独来独往,有些人喜欢较有向心力、会互通有无的团队,这并没有对错,但建议新人还是可以找寻「热爱分享」、「有学习风气」的团队,一来可以激励自身积极度,二来可以从同事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

我曾和很上进的工程师共事过,他在下班闲暇时间会做side project,我们就会用工程师&行销人员的角度,交流对于产品的想法;也有工程师看到新技术会很兴奋,这连带影响到我,当我看到一些新工具的时候,也会分享给内部,适合的话,也会让工程师用用看这个工具,加速产品的迭代效率。

现在这家公司里,也有许多热爱学习的同事,他们会分享最近又上了什么课(不一定是工作相关,也可能是学语言或才艺)、又在中国哪个知识内容的app 中买了什么课、哪个老师又推出了什么讲座等,这让人觉得公司是「活」的,一直都有新的想法与刺激在推动每个人前进。
 

六、老板/主管作风
通常老板或高阶主管的风格,或多或少也也反映了这家公司的整体氛围与做事态度,所以「你喜不喜欢老板/主管」其实蛮重要,因为这也会关系到你对这份工作的认同与投入感。

举例来说,我第一家公司的老板为人爽快、说话做事有效率,从他身上就能看出公关公司对于「公关人」形象的期许与展现;另外我也待过传统大公司,主管虽然要找我做数位行销,但讲话的方式都较保守,举的例子也比较老派一点,事后验证,这家公司的确是以很传统的思维在做行销,上层思维也比较呆板。

但不论如何,所谓的「作风」没有对或错,纯粹只是你「认不认同」以及你喜欢什么样的做事方法与态度罢了。

 

七、弹性
(一)上下班时间的弹性
我从2014 年进入职场,2016 年开始就都待在新创产业,所以这三年多了已习惯了相对高自由的工作时间,比如今天想早点下班,那就把上班时间往前挪,在公司待满固定时数即可;或者今天会议比较满,开完会也不一定要回公司,跟老板说一声,在外面找间咖啡厅把事情做完也可以。

传统公司可能会有固定的上下班打卡时间,在外开会还要申请外出证明或再打一次卡,这是我个人比较不习惯的。
 

(二)工作方法的弹性
每个职位通常都会有目标绩效(KPI),有的公司很在乎员工是否有用既定的流程与模式完成任务,公司有一定的工具、know-how 供沿用,员工不可以也不需要自己另辟方法;有的公司则认为目标达到即可,方法可以由员工自己开创或调整。在找工作时,也可以思考看看,哪种方式是自己比较可以接受的。

 

八、发展性
(一)内部升迁
虽说职涯是自己的,得自己有所规划才行,但作为新鲜人,应该很难想到三五年后的自己会干嘛,这时如果公司有很明确的升迁渠道或培训计划,通常代表公司对员工是有想像的,而不是找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已。

 

(二)外部跳槽
如果作为求职者,并没有想在下一间公司久待,只想把公司当作跳板的话,那也无妨,反正这就是个人选择。但如果想把公司当跳板,也要确认这间公司在业界是否够知名、风评是否够好。(这点类似于上面的3. 公司名声)

 

九、福利
小时候觉得这些福利看起来好棒,现在想要的东西不太一样了。不过还是列出来给大家作为选择公司的参考:

(1) 每年有几天假可以放
(2) 是否有零食柜
(3) 是否有健身补助
(4) 是否有教育训练补助

 

十、薪资
终于来到最后一点,找工作最实际的部分当然就是薪水了,除了本薪,强烈建议需试算其他奖金或津贴,比如:三节、年终、生日礼金、全勤奖金、绩效奖金等。

有些公司是本薪低,但年终或分红非常有可看度;有些公司则是高本薪,相关奖金或津贴则不多。无论多复杂,反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全部加总在一起,直接算「整年可以拿到多少钱」就对了,若同时拿到多间公司的录取,也比较好一起比较。

如果想要更精算,记得把通勤时间与费用、是否加班与加班费加进去,数字会更精准。
这篇写了好久,算下来应该也快打了4,000 字吧。小编离新人的身份已经有点远了,也想不太起来找第一份工作时考量的点究竟有哪些,写这篇或多或少也是为自己而记录吧,搞不好找下一份工作时会需要?

但也得再重复一次,找工作是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且通常不太可能一次就找到100% 完美的工作,但只要在心中握好那把尺,时时确认自己的衡量标准与筛选门槛,相信就会在这过程中慢慢筛选出自己最在乎的条件,并且透过一次次的换工作,找出趋于自己想像中的dream job。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