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如何用一封离职信,终结公司内的谣言和批评?

如何用一封离职信,终结公司内的谣言和批评?

 

万事起头难,想提离职,第一步就是告知主管你的决定。

 

有趣的是,无论历经几次离职,都不存在一回生二回熟这回事。事前演练、构思辞职理由,甚至是开口前的紧张,这些画面都历历在目。

 

以前,我总觉得说出口后就大功告成,但从提出离职到最后一天,这段期间我都带着心虚到公司上班。既混杂了即将离开的兴奋之情,也对工作量增加的同事感到抱歉。

 

我们都带着这种复杂的情绪,离开了眼前的工作。如果我们谈感情,倾向得到结论后,才甘愿说珍重再见,那么我想离开一份工作,也理当和平处理。

 

不为了什么,只为心安理得,也是那句:「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借此这次机会,我回顾过往处理不够理想的辞职经历,发现开口说离开没想像中的难,难的是留下那条「日后好相见」的线。

 

离职信,就是那条线,也就是离职的第二步,帮助你减少离职前的尴尬与担忧,降低离开后的无限后悔。

 

一、为什么要写离职信?

 

在台湾,我们鲜少听到有人提出辞职后,还会费心的写一封离职信给主管和人资。但没听过不表示不能写,毕竟在我们文化中,有着礼多人不怪的说法。

 

离职信的作用有:

1.相对于口头表示,它是一份更正式的文件。

2.阻断办公室流传不实的辞职八卦。

3.替自己树立形象的最后机会。

 

虽然是非必要文件,但若能为「日后好相见」做准备,多走一步又何妨?花点时间整理好过去,换个愉快的道别,这点投资肯定是值得的!

 

二、离职信该包含哪些内容?

 

1.表明辞职决定

 

第一步:完成口头告知后,便可以递出离职信。由于已经知会过主管、人资,因此离职信的开头不需要拐弯抹角,直接陈述离职决定即可。

 

内容尽可能的保持精简,离职原因不需要特别在信件内说明。即使你愿意公开理由,也得把解释的时间留到面对面时再说明清楚。

 

第二步:依照劳基法的规范,给出最后工作日。未满3个月:不需要事先告知;满3个月未满1年:10天前;1年以上3年未满:20天前;3年以上:30天前。

 

给出最后工作日,是帮你和主管各自一个忙。对自己而言,你可以边倒数解脱日,边准备处理交接工作;对主管而言,他可以抓时程,尽快找人接手你的工作内容,或招募新人。

 

如果这份工作未满3个月,虽然在法律上没有强制规定完成告知义务,但在情面上,建议还是至少给主管至少1周的心理时间。别忘了「日后好相见」,你永远不知道未来在哪天、在什么场合,会再次相遇、需要合作。留一手是你最好的策略。

 

2.完成分内之事,协助交接工作

 

再来是让主管知道,你在离职前会尽可能如期完成手上工作。具备责任感的人会想:「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但要注意,沟通要双向才能成立,即使你单方面确认好,你主管仍不知道。说出来的用意,是让主管放心的招募新人,或尽快找人接手后续的工作。

 

在10~20天内找到人手接管业务确实很紧凑。所以在情况允许下,你可以向主管表达:「在离开前或离开后初期,如果有交接工作上的疑问,可以联系询问。」

 

别忘了,当人受到恩惠帮助时,比较愿意对帮助的人说些好话。届时若需要麻烦前主管帮自己写一封推荐信,或新公司要做背景调查,也较好开口提出要求。

 

3.表达感谢之情

 

「你离职的方式,可能和你在那份工作上做的事情一样重要。」——Brandi Britton,Robert Half人力资源顾问公司区域副总经理。

 

即使你提出辞职后,就恨不得想马上离开,也别着急!先理性的想一想,能够顺利转职,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工作累积了不少经验、能力?我们该心存感激,也该表达感谢之情。

 

如果想不到要感激什么,不妨静下心来回答以下3个问题:

 

1.在这份工作上,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是工作环境、工作弹性或公司福利吗?还是主管严厉的教导,带出你这位高徒?

2.这个工作经验有让你学到什么吗?

有哪些专业技能,是你以前不熟悉,现在却是你转职的优势?

3.这份工作,对你未来的职涯发展有什么正面的影响吗?

离职的当下可能有无奈、不愉快的情绪,试着用第三人称视角来「感恩」这段时间。你会发现,那些加班的艰苦时刻、无礼的要求,原来是挑战伪装的。

 

最后你会感激自己,谢谢自己过去做的每个决定。

 

如果你记得过被人感激的滋味,是一种心暖暖的感觉。良言一句如三冬暖,有谁不喜欢收到他人的一句「谢谢」呢?

 

4.提供联络方式

 

最后,留下你的联络方式,就如同我们写求职信(Cover Letter)一样。

 

完成交接工作的初期,难免会有前同事需要请教问题,或厘清案子的时候。虽然大部分公司在你正式离职后就不太会找上门,但何不有始有终?求职信有留联络方式,离职信也一并放上。

 

三、到底离职能不能和平的说再见?

 

我曾看过一个说法:当一个员工离去,企业至少要花上你薪水的1.5倍,才有办法找到下一个人。

 

当然,我们可以很自私的只顾及当下的心情、眼前的利益,以及即将迈入的下个阶段。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才发现很多课题到头来还是回到自己身上。若要用一句话形容,我想就是「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即使这个课题回来的方式、状态改变了,终究是回来了。

 

如果我们将离开一份工作比喻成结束一段感情,感情很难理性的看待,工作比较能被理性讨论。那么,尽可能的愉快道别,不失为一个好做法。因为再见,不就是期待再次见面吗?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