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成为人资以前,总觉得核薪是个谜,成为HRBP之后,也就是在我的第三份人资工作,我才终于真正了解核薪的真相。
以下整理了六个给薪水的依据(不是每家公司都用这六个的意思,而是,这六个「都是」企业会拿来当作核薪条件的要素之一)。
一、内部薪资
基本上,公司应该要考量内部公平性,用公司内相似职位的人的能力,跟你的能力做相比,作为核薪参考值。
但是!! 许多公司没那么明理,还是用传统的年资级距来做核薪。
换言之,有些公司的「内部薪资」等同职等职级表,看你的专业年资、学历,再对照表上的数字。
二、外部薪资
会参考外部薪资的数据来做为核薪标准。
可能是从政府统计、人力银行调查的薪资报告。我自己是会到人力银行上看竞业类似的职缺开的薪资范围。
三、你的期望薪资
除非是国考或是银行的考试入职之类的,或是业务有标准底薪。
多数的企业都会问(要求填写)求职者的期望薪资,因为这是核薪很大的一个参考值,求职者开出来的薪水,相当于对自己的信心,有信心在市场上能拿到这样的薪资。
另外,企业有意愿录用的话,也会希望能给求职者满意的薪资,能抢到人才。
所以,提供自己的期望薪资是很重要的,不论是履历上的数字呈现,或是面试中的回应,都是在替自己争取符合期望的薪资。
四、人力预算
基本上,有规模一点的公司在年底会编明年的预算,在招募的时候也会依预算去做筛选跟核薪。也可以说是……人力预算「余额」,因为每间公司分预算的方式不同,如果预算还够,说不定你薪资会核不错,如果额度快满了,那很可能就会核不到漂亮的数字。
五、老板喜好
前面四点,都很有逻辑跟原则,但都赢不过「老板喜好」。
没错,即使你年资够、能力够、预算够,老板不喜欢,薪水还是不会核到符合预期。
六、动态影响核薪的其他因素
1.招募的紧急程度: 越急较愿意给高薪;
2.业务量: 将近业务旺季的时候,较愿意给高薪抢人;
3.组织内部知识传承的稳定度: 内部知识管理成熟的话,对于内部人才培养有力,相对,花在外部人才招揽的成本就可以低些。
你得到的薪水高低,不完全代表你这个人的价值。
只能单纯代表,这个企业(买家)愿意出多少钱雇用(买)你。
所以鼓励大家,对核薪结果要平常心,重点是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提升价值。
1373
2021-04-05
1315
2020-12-10
2932
2023-02-02
2828
2023-06-21
1907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