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想去全球最大的建筑公司Gensler面试,应该了解什么?

想去全球最大的建筑公司Gensler面试,应该了解什么?

  建筑企业招聘,面试

 

  Gensler成立于1965年,是一家全球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公司,为几乎所有行业的3500多名活跃客户提供服务。Gensler在亚洲、欧洲、澳大利亚、中东和美洲拥有48个办事处和6000多名专业人员其中,在中国的三个办事处,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和香港。

  想去全球最大的建筑公司面试,你应该了解的是:

 

  01申请阶段

 

  █ 申请阶段:

  公司架构:分四级:工作室(studio),办公室(office),地区(region),公司(Firmwide)。

 

  █ 职位介绍:

  Gensler的职位划分非常简洁,采用扁平化的公司结构,整个公司分四级untitled staff, associate, senior associate, principal。

 

  █ 申请途径:

  Gensler的官网有专门的申请portal, 对于求职的设计师来说,无论有无refer都需要在官网申请,以便HR审阅个人的信息。

 

  获得面试机会小攻略:对Gensler这样一家大型公司来说,networking是在北美找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在官网投递虽然可以被HR审阅,但是官网工作需求更新的信息往往没有询问在职员工是否有空缺来的直接快速。如果一边保持networking,一边根据gensler的空缺和需求进行投递,更有机会将作品集及简历直接投递给principal级别的人手中,增大得到面试的几率。

  同时通过Gensler Internship Program进入Gensler的设计师也有更加几率在正式求职的时候被录取。

 

  █ 作品集准备:

  作品集的项目组成比例应与个人申请的职位level和公司主营项目相关。对工作经验较少、或者刚毕业的设计师来说,以学校课程设计为主,实践项目为辅。对有几年工作经历的设计师来说,可以直接使用实践项目的work sample投递,专注表现自己实际参与和负责的部分。

 

  █ 申请时间线:

  从申请到录取大概一到三个月 (视情况而定,存在浮动)一般存在多次面试,视职位而定。

 

  █ 面试内容:

  一般有两次面试,在进行面试之前,HR会与对该设计师感兴趣的studio联系,第一轮一般由对设计师感兴趣的studio的principal来面试:讲述个人背景以及作品集为主,面试过程中会具体确定设计师想要工作的项目类型和方向以确定第二次面试的内容和人员。第二次则是具体studio的设计师进行进一步的面试。

  面试通过应聘者对于作品及个人负责工作的讲述,了解设计师的思路和处理问题的内容以及面对工作的态度,来判断设计师的个人的能力、性格是否适合公司。

 

  █ 试用期:3个月。

 

  02公司环境与人员

 

  █ 地理位置与内部设施:各个城市的Gensler 办公室都处于地理位置便利的地方。作为室内设计起家的公司,Gensler的室内办公环境非常有特色,各个办公室设计不同,但是整体风格统一,十分现代、温和。办公室由个人办公区域、会议区域、family room、开放厨房等区域组成。每个办公室都有非常齐全的material library 以及完善的模型室:包括3d 打印以及laser cutter等。

  Gensler 洛杉矶办公室位于洛杉矶市中心,在两座高楼中间一幢非常有特色的三层小楼。

  原本是两层的建筑,Gensler在中间设计了中庭将其变为三层。中庭用来举办活动及开员工会议。Gensler在旁边高楼中也占据了两层作为办公区域,两边以桥相连。室内环境非常简洁轻松,以大片的色彩划分区域。

  LA office鼓励员工carpool或者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所以对于使用这两种方式通勤的员工每个月会有交通补贴。

  DC办公室在K street上,是华盛顿的一条主要街道,拥有多家智库以及建筑公司。在高层写字楼中占据底部三层。

  DC office的写字楼自带健身房,员工可免费使用。做模型的fabrication lab也拥有较高的配置,不但有powder print还有包括wood workshop,CNC等设施。

 

  █ 办公配置:

  配置windows系统的笔记本,通过hub station连接到公司电脑,同时配有双屏。VPN 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个登陆的gateway。Revit 用BIM360,能够保证远程工作的顺畅。

 

  █ 软件配置:

  与不同的项目小组有关,设计推敲阶段可能用到Rhino, Grasshopper或者Sketchup等,与项目类型以及是否为国际项目有关,大部分设计出图使用Revit。与客户沟通展示会采用模型、渲染、视频等方式,视觉呈现主用软件为Enscape,以及与VR相结合向客户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Gensler有自主研发很多小的软件和插件,来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例如Gensler Blox,一个基于Rhino的插件,在master planning的过程各种能够快速的计算体量。

  以及适用于室内的gfloorz,针对室内的空间排版。

 

  █ 人员数量:Gensler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000员工(2019年数据),DC办公室300+,LA办公室400+(疫情后数据)。

 

  █ 人员流动: 作为大型公司,Gensler的人员流动虽保持一定频率,但相对稳定。公司既有非常稳定的团队,也希望一直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保持一个dynamic的氛围。Gensler的企业文化也很支持员工的内部流通,只要这种流动是基于项目或者公司利益最大化原则而不是纯个人偏好。

 

  03公司运营模式

 

  Gensler的运营模式不是传统的直线模式,而是更加偏向于以中心化发散的模式,每个中心为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保持着客户优先以及先本土后国际的发展原则。所以每一个项目组不仅仅只专注于设计本身,而是要与其他组不断交流,做到全方位的维持客户关系,以及通过研究等方式朝着几个大的方向努力。

  Gensler的结构扁平化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沟通内耗,任何点对点的沟通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信息的扭曲和偏差,比较理想化的中小型项目团队中需要每天保持交流的人数应该控制在三个人左右:保持信息流动的顺畅,建立长期合作的默契。小而紧凑的团队,同时可以解放项目经理,设计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使这些资深从业人员可以高屋建瓴的同时指导多个项目,把控类似项目的整体进程,实现项目间的经验教训共享。

 

  █ 项目类型: 涵盖大到城市街区,小到工具标识,以及两者之间几乎全部的体量和层面的各种不同类型项目。

 

  █ 项目运营模式: 各个办公室的项目运营都以Studio展开,也分不同的项目类型领域。一个studio包括:Principal, Project Manager, Lead Designer & Project Architect。不同的办公室之间的合作很常见,但是基于先本土、后国际的原则。不同studio自负盈亏,相对独立,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每一个studio的工作方式也不同,人员相对固定。

 

  █ 项目数据管理:管理以透明化为原则。在Gensler,通常情况下(业主或项目不涉及保密条款),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交底过程中的全部文件,包括邮件、合同、追加服务合同补充、会议记录、成果文件(概念,初期设计,扩初,施工图)都是向全公司所有员工开放的。除了每个项目本身的文件架构(filing system)以外,公司的局域网上提供了可视化的界面(tableau)让任何员工可以不必进入项目文件目录,而通过关键词或其它搜索手段直观了解项目的人员构成、甲方信息、基本数据、环保表现、效果图/建成照片等等。实现了公司内部的大数据共享。

 

  █ 工作时长:8点半到5点半,每周基本工作时长是40小时,上下班时间也相对比较灵活,特别是在家办公之后,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schedule。同时由于国际项目会和其他办公室合作,所以不会产生过多由于时差导致的工作时间拉长问题。

 

  █ 加班文化:视不同的项目组,不同的Principal而定。

 

  04公司福利

 

  █ 个人培养:Gensler为员工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平时每周会一些research learning等分享式的活动,还有由员工自主开展的各式讲座。很多机构和平台也会在Gensler办公室组织一些会议以及教育活动,员工都可以参加。

  全公司范围内有全球性的设计竞赛,鼓励员工参加。还有Gensler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等各种奖项,在全公司的范围内选出优秀的设计师。

  同时除了每年的Performance Review以外,Gensler对于员工晋升也有一个指导方向,鼓励员工在不同的等级以及不同的范围内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

 

  亮点:

  Gensler Research Institute 是Gensler内部的研究机构,研究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全公司范围内的每年有针对性的研究,针对社会议题,环境保护或者最新的科技等。第二个则是针对员工个人每年有一个研究奖项Research Grant Awards,会awards大概三十个左右的项目,去做他们感兴趣的议题,上文提及的插件以及软件很多时候也只是员工的一个研究议题,最后发展成了能够被全公司使用的软件。第三个则是每个办公室会有自己的Research Grant,更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一地区进行研究。每年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在将信息归纳整理推向社会的同时吸纳客户和同行的反馈意见,作为未来项目的指导建设性纲领分享。

相关新闻
回到顶部